在《宋史》中,仅北宋开封记载的大雪灾害就有16次

【本文来自《在古代热水始终没有成为中国人的习惯,热水在古代堪称奢侈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房子可以抗拒寒风,没有房子只能冻死。

在《宋史》中,仅北宋开封记载的大雪灾害就有16次,首都开封冬天冻死人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连日大雪,苦寒。

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僵尸

庆历四年(1044)正月,京师积雪,民多冻馁。至和元年(1054)正月,京师大雨雪,贫弱之民冻死者甚众。元祐二年(1087)冬,京师大雪连月,至春不止。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京师大雪,多流民。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靖康二年(1127)正月,车驾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县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积雪四五尺,这对现代人来说并不算是太严重的雪灾,此时甘薯等美洲作物已引进,棉花也逐渐普及,但县志记载,仅在这一次雪中,元氏一个县就有几百户居民被冻死。

“连雪三日,雪深四五尺,举家冻殍者数百。”(《民国元氏县志·灾祥》

其他各地省志地方志对寒灾雪灾造成的大规模死亡记载,不胜枚举。

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为什么古人在冬天区区一两场大雪面前会脆弱到这种地步呢?首先是仅就常识中的最常见御寒手段,御寒衣物与烧柴取暖,事实上也难以为古代贫民所承担,加之天灾与压榨下粮食的匮乏,只能是异常惨烈的结果。

御寒衣物在古代是奢侈品

在御寒衣物方面,棉花是在宋元时期才引进中国的,但因种植有限、有碍农本、产量低下,棉制衣物一直是奢侈品,陆地棉良种更是在清末才从引入,在明清时代不要说狐鼦裘衣,就是棉衣或者棉被,对平民来说要么是十足轻重的重量级家当,要么穿都没得穿。

柳絮、芦花、茅草是棉花引进前比较常见的衣被填充物,但质量奇差且御寒效果低下,正所谓“败絮其中”,但古代贫民更多时候连柳絮芦花填充的衣被都不见得能置办,靠没有任何填充物的单衣过冬也很常见。即使是棉花种植广泛的近代,直到上世纪后半叶,在那个买布凭票的年代,棉衣棉被在国内也是可以当嫁妆的稀缺品。国人在衣物上不再担心御寒,是现代化纤工业飞跃后的事。清朝和民国乃至三十年时期的老照片,贫民黑白照常见的一个特征是总是没裤子穿,下身赤裸十分常见,因为流民贫民维系上身勉强遮体的破衣已勉强,实在没有多余的财力置办下身。

2024-04-13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