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发电厂发展简史
宁波北仑发电厂始建于20世纪八十年代,是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
从1988年到2009年经过三期的建设,北仑发电厂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在中国所有火力发电厂中名列前茅。
2022年,北仑发电厂再次增加了两台100万千瓦的机组,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火电厂。
北仑发电厂的发展过程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代表了90年代至今中国电力工业火电的发展过程。
北仑发电厂的建设过程
1984 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北仑港发电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宁波北仑发电厂正式起步。
北仑发电厂选址宁波市北仑区新碶镇,依托深水良港北仑港建设。
1、一期和二期工程
北仑发电厂一期工程建设两台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二期工程建设三台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
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于1988年1月5日举行开工典礼,2台机组分别在1991年10月和1994年11月建成投产。
二期工程3台60万千瓦机组于1996年6月8日举行开工典礼,到2000年9月,二期工程3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
一期和二期工程完成后北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是当时中国内地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北仑发电厂的燃料用煤主要来自山西省大同、平朔等地,部分掺烧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进口煤。
一、二期工程先后建成两个5万吨级专用煤码头,海运到达的电煤直接卸船进厂。
一、二期工程总投资148.78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由世界银行提供的联合融资贷款共8.04 亿美元。
一、二期工程单位装机容量的投资为4959元/千瓦。
2、三期工程
北仑发电厂三期工程建设2台10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
2006年7月14日,三期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核准,并于2006年12月15日开工,2009年6月建成投产。
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北仑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时,为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三期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84.70亿元人民币,单位装机容量的投资为4235元/千瓦。
北仑发电厂一、二期工程的主设备通过国际招标,分别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士等国家引进,技术先进、系统完善、自动化程度高。
北仑发电厂三期工程100万千瓦主设备通过国内招标采购,汽轮机、发电机由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制造,锅炉由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主变压器由天威变压器厂制造。
由于采用了国产设备,项目单位装机容量的投资减少了15%。
3、节能减排改造项目
2022年12月,北仑电厂一期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获得浙江省发改委的批准,项目将新建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
本期工程建成后,北仑电厂火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742.53万千瓦,超过内蒙古托克托火电厂成为国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项目动态总投资80.86亿元,单位装机容量的投资4043元/千瓦。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机组年利用小时4500小时,上网电价435.14元/兆瓦时(含税);
年工业供汽量156万吨/年,供热价格178.22元/吨(含税);
发电标煤耗260.4克/千瓦时。
北仑发电厂的运营
北仑发电厂的各台机组安装后都很快顺利投产,基本在第二年就能稳定供电。
1991年,北仑发电厂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营,当年发电7.04亿千瓦时。
2000年,二期工程的三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北仑发电厂当年的发电量达到136.7亿千瓦时。
三期工程的两台100万千瓦发电机组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投入运营。
到2009年年底止,北仑发电厂累计发电2388.99亿千瓦时,累计还贷149.35亿元。
在浙江电网严重缺电的2003~2005年,北仑发电厂的年发电量分别达到215.37亿千瓦时、220.98亿千瓦时和205.82亿千瓦时,为缓解浙江省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作出了贡献。
北仑发电厂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内同类电厂中处领先水平。
2009年年底在册职工1122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863人,占76.92%。
北仑发电厂各机组的投产过程表明中国电力工业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建设大型火力发电机组、运营火电机组手到擒来。
中国的发电量增速为什么在2000年后能够显著加快?根源就在于中国的电力建设者们掌握了技术,新建一台大型火电机组的周期十分稳定、单位装机容量的投资金额由于国产化反而减少。
由于采用了更先进的发电机组,发电的煤耗不断减少,目前最先进机组的度电煤耗已经达到低于300克/千瓦时的水平。
此外,北仑发电厂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升级,技术指标始终屹立于世界煤电行业的最前沿。
2021年,北仑发电厂全面完成两台百万机组汽轮机高压缸改造、DCS+DEH等技术改造,降低供电煤耗3.4克/千瓦时,机组出力由100万千瓦扩容至105万千瓦,成为全国首台百万机组扩容提效和DEH国产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国华宁海发电厂的建设过程
国华宁海发电厂是由中国神华和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国华宁海发电厂规划总装机容量为440万千瓦,并留有扩建的余地。
国华宁海发电厂工程分两期建设。
一期建设4台60 万千瓦国产亚临界燃煤机组,总投资84.8亿元;
二期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总投资89.6亿元。。
国华宁海电厂一期工程于2003年11月27日开工建设,首台机组于2005年12月31日投产发电,2006年11月20日四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创下国内同类型机组建设周期最短和安全“零事故”的纪录。
国华宁海发电厂一期工程的4台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都是上海电气集团制造。
首台投产的 2号机组被评为中国电力装机突破5亿千瓦标志性机组。
2006年是国华宁海发电厂步入商业运行的第一年,实现了机组当年投产、当年赢利的目标,全年发电量68.27亿千瓦时,上网电量64.2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22.24亿元,创造利税3.98亿元。
2006年8月,二期工程2台10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并于同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
2009年1月,国华宁海发电厂二期工程两台机组全部顺利投产。
国华宁海发电厂一期24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建设周期为3年,二期2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建设周期为2年半左右。
一期项目单位装机容量的投资3533元/千瓦,二期项目单位装机容量的投资4480元/千瓦.
对比北仑发电厂相同类型机组的建设周期和建设成本,国华宁海发电厂基本相同,一期工程由于采用国产机组建设成本反而有不小的降幅。
2000年后,中国建设百万千瓦火电机组已经十分普遍,建设周期和投资规模都能很好的控制——这是掌握电力工业技术的标志。
从北仑发电厂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北仑发电厂是中国电力工业1990年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北仑发电厂一期和二期工程5台60万千瓦机组全部都是进口的,在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时国内尚未掌握制造60万千瓦机组的技术。
中国第一台国产的60万千瓦考核机组主机于1987年12月17日在哈尔滨试制完成,1989年11月4日在安徽平圩电厂投入运行发电。
中国的机械工业(电力设备制造)通过持续15年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和优化创新,最终形成了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批量生产能力,其技术经济指标和安全可靠性,均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型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设备成为我国发电设备企业的主要产品,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成为我国电网的主力机组。
北仑发电厂三期工程两台10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主设备都是国内制造的。
为什么北仑发电厂在三期工程中能够采用国产设备?
因为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此时已经掌握了百万千瓦机组的制造技术,有能力为中国的电力企业提供百万千瓦发电机组。
在掌握亚临界火电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开始引进技术制造超临界火电机组。从2004年开始,国产的超临界火电机组开始陆续制造成功并投入运营。
由哈尔滨电气集团供货的河南沁北电厂的我国第一、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于2004年11月23日投运发电。随后,东方电气集团供货的常熟电厂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和上海电气集团供货的镇江电厂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也分别于2005年3月和2005年7月投运发电。
在制造超临界机组的基础上,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从2003年开始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研制。
首台机组以华能集团浙江玉环电厂为依托工程,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投运,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上海电机厂分别制造了汽轮机、锅炉和汽轮发电机。
这标志着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掌握了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
北仑发电厂三期工程从2006年开始建设,此时国内三大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基本都完成了首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制造,并将很快投入运营,因此北仑发电厂有机会采用国产的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
发电设备是电力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北仑发电厂的发展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北仑发电厂三期工程的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和2022年新建的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建设时间相差16年,但是投资规模基本不变!
为什么建设同样规模装机容量、技术水平甚至更先进的火电机组,即使经过了16年投资成本能够基本保持不变?
即使不考虑技术进步,至少也要这十几年的通胀水平吧!
原因在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在于中国工业体系掌握了技术,因此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不会受制于人,也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参考资料:
1、《中国电力工业史》
2、《宁波市电力工业志1897-1990》
3、《宁波市电力工业志199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