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备胎计划”从何而来?三十年前一个老人指点了任正非
“我们牺牲了个人、家庭,是我们为了一个理想,为了站在世界高点上,为了这个理想,跟美国迟早就是会有冲突的。”
——任正非
2019年5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命令:禁止美企使用华为电信设备。此外,美国还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限制美企向华为出售技术产品。
有的美国反华议员,在社交账号上宣称——华为已死。
在美国未出禁令之前,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华为今天碰到的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预测。
任正非在采访中表示:对于我们公司,不会出现极端断供的情况,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
“备胎、备胎,胎不坏,为什么要用?”
有一批默默地在各级组织开展工作的人,他们就是华为的一个个“备胎”。用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的话来说,这些备胎的行动是悲壮的,因为他们做的产品可能永远不会被启用,成为压在保密柜里的备胎。
关于备胎计划的投入,任正非用了一句“实在是太多了,我说不清楚”来总结。他说每次汇报都是满满的几页纸,要不怎么会有8、9万的研发工程师呢?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备胎”,让任正非在“美国禁令”之后,仍然风淡云轻低说出“影响微轻”这四个字。
其实,早在30几年前就有人向任正非提过“备胎计划”的建议。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在造就的演讲中回忆了这段往事。
柳冠中「造就Talk」演讲完整视频
八六年、八七年我们给华为做设计,任老板请客吃饭,他踌躇满志地说:“我们华为连工人都大学生了,全国学通信技术的硕士生,博士生,90%~95%都被我揽过来了,英法美德日的通讯技术,我该引进都引进了,我们现在也有钱,我们也有开发队伍,我们下一步要干什么,做什么,要引进吗?没得可引进了。”
我说,任老板,你干嘛还要引进啊,你既然连技术也有,你找你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做点最简单的知识分子的工作,研究一下都是什么人需要通讯,要什么样的通讯,动动脑筋去做分类。
再看看一个人的通信需求被哪些外因限制了,你的技术有没有解决办法,你一排列组合出来会发现,美国的技术,英国的技术不一定能解决中国人的需求。
我第二天就把这个图发给任正非了,我相信华为接受了这个思想。
我们中国人怎么就不行了?为什么总要跟着外国人的屁股走?我们中国人的问题在于观念。
“我相信华为接受了这个思想”
任正非介绍,华为至少有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各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形成这种组合在前进。
“我们自己在编的15000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专家是把金钱变成知识,我们还有60000多应用型人才是开发产品,把知识变成金钱。我们一直支持企业外的科学家进行科研探索。”
引进、仿造还是消化?
对于是否一定坚持中国制造,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采访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坚持中国制造是立身根本,但我们也应该着眼全球,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
“发展芯片光砸钱不行,光靠一个国家不行,要砸人才要全球寻找人才。目前这种形势,我们确实会受到影响,但也能刺激中国踏踏实实发展电子工业。”
“过去的方针是砸钱,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但又有多少人还在认真读书?光靠一个国家恐怕不行,虽然中国人才济济,但还是要全球寻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创新很难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抱这个世界,依靠全球创新?”
为什么要创造?柳冠中教授在演讲中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考虑的不应该只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我们还要考虑整个世界发展的命运,这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
互动话题:
你如何看待华为的“备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