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背后的工作者宛如《盗梦空间》中的构梦师

【本文来自《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你小时候到底看见了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为周围发生的事情赋予意义,这似乎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巴特利特将记忆的这一关键特征称为“重建”,而非“再现”

即使我们认为自己在脑海里准确“回放”了之前的事件或信息,像放录像带一样,但实际上,我们是用一个个的碎片构建起了记忆,我们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也参与进来,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将那些碎片加以组合。

这一策略的适应性通常很强。如果新事物和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很高,我们就倾向于不记住这些新信息。但是有时候,实际发生的内容与推理想象出来的内容之间,界限可能会较为模糊。

现实监控指的是区分出哪些记忆是有关真实事件的,哪些又是来自梦境或其他的想象来源。

并不存在完全可靠的方法来区分“真实”和“假想”的记忆。

在犯罪现场,有很多因素会对目击证人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模糊或扭曲他们的记忆

假设你在某交通枢纽处目睹了一场事故,之后警察问你,车是停在树的前面还是后面。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便很有可能将树“添加”到记忆场景中去,即使现场根本就没有树。一旦树被添加进去,它就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很难再区分真实的记忆和之后经过增添的记忆。

——《记忆》

看到这篇帖子第一反应是点赞收藏,干货很多,趣味性、普及性俱佳。

当年朋友举着照片力证是我第一次接触‘小时的记忆’这种说法。

现在感觉 ‘重建’也是记忆的一大来源,贴过来些书摘。

脑科学还处于诸子百家争鸣,各种假说、模型层出不穷的阶段

最后的标准答案还没有尘埃落定

也恰因如此才迷人

像佛教描述的‘地涌甘泉、口吐莲花’可能就是形容一众觉悟者的隔空虚拟头脑风暴

sora似乎也是基于 ‘碎片重建’,最终奉献的是可以选择性无视某些物理约束的‘梦境’

Sora背后的工作者宛如《盗梦空间》中的构梦师

发表于北京市
2024-02-21
科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财长收到短信:刚救助米莱,他就抢中国订单

习近平等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港府是否要求新加坡引渡罗冠聪?李家超发声

“中国是700磅大猩猩,我们这几家算不上真正对手”

“美国业界仍一头雾水,中方已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