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长辈们就禁不住感叹:现在的娃儿吃不得苦,想当年我们年轻时修堰塘如何如何

【本文来自《回乡见闻,家乡变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家有口堰塘,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的。小时候在院坝乘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常听父老乡亲吧唧着旱烟摆龙门阵。有时长辈们就禁不住感叹:现在的娃儿吃不得苦,想当年我们年轻时修堰塘如何如何。

土地下放后,这口堰塘经过一次整修加固。这时候已经不能用工分来调动村民了,采用和提留挂钩。出工多的减免提留。少的补。

大型机械是没有的。既没钱请,也进不去。全靠人工,土办法。背土,打夯,拉碾。石碾倒是现成的。当年修这口堰塘的时候现加工的,堰塘修好后石碾就就在了堤梗上。

为了少交提留,刚好加固堰塘的时候学校放假,于是我就跟母亲一起去出工。

打夯拉碾都要喊号子。号子的腔调是固定的,内容就靠号子手即兴发挥了。

一些老油条时不时拿别家的小媳妇开荤玩笑。

歇气的时候一些见多识广的就摆龙门阵。内容多是家长里短。当然也有键政内容——那个时候还没有键政这一说,就是一些时事内容。当然那时咨询不发达,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指点江山多是一些道听途说,相当于演义。

我们老家的小溪流都很浅,所以这口堰塘也是洗衣服的场所。更是小孩子的游泳池。每年放暑假,小伙伴们都要在这口堰塘里晒得黑不溜秋。

现在这口堰塘已经荒废了。土地大多撂荒。但是这口堰塘没有被冲毁,依然静静地躺在山沟沟里。只不过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旧时荒径埋幽草,初来乍到的人很难发现那里还有一口堰塘。

发表于重庆市
2024-02-17
生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嚯,“G7竟想设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中国出口加税”

“美国把印度人拒之门外,中德等则敞开大门”

“中国在这儿无处不在,遥遥领先于美国”

“美国已成‘异类’,与中国形成鲜明反差”

不让买俄油?印度对美摊牌:那就买伊朗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