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80%的美国家庭持续不储蓄,支出大于收入
底层80%的美国家庭持续不储蓄,支出大于收入
史蒂夫•罗斯
2024年2月5日上午6:30
只有前20%的人存钱。
最初发表于《财富经济学》
转载于《赤裸裸的资本主义》
美国经济分析局最新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一个相当令人瞠目结舌的经济现实,而这个现实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是永远看不见的。从个人收入中减去家庭的个人税收和个人支出,得到个人储蓄,结果是大部分美国家庭不储蓄。恰恰相反:年复一年,收入最低的80%的人花的比收入还多。只有收入在排在前20%的人坚持存钱。
在2020年12月首次发布的《个人收入账户分配》发布之前,这一现实是不可见的,现在是2023年12月发布的第四个(大大改进的)原型版本。它提供了个人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按收入十分位数的细分-前10%,后10%等-目前从2000年到2021年的22年。在《个人收入账户分配》公布之前,这篇文章所揭示的情况是根本看不见的。
与此同时,劳工统计局消费者支出调查提供了自1983年以来收入五分之一家庭的年度支出份额
从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收入五分之一的支出(支出和消费者利息支付),你就得到了这五分之一群体的个人储蓄。除以可支配收入,你就得到了标准的个人储蓄率。
到底是怎么回事?家庭如何才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保持支出赤字,而不会耗尽可供支出的资产?支出是将资产转移到企业(主要是),以换取新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果你没有资产,你就不能花钱。
答案在这里的第一个脚注中。个人收入并不是家庭资产的唯一来源。缺少的两个重要部分是持有(资本)资产收益和借款(在家庭资产负债表上等量地增加资产和负债)。在大多数年份,加上这两项额外措施,确实会将大多数底层五分之一的人从支出赤字转变为资产盈余。
底层80%的借贷和持有收益,占底层80%的支出赤字的百分比。(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冠疫情前。)(未附图表)
虽然许多人认为,借贷是家庭保持消费能力的原因(有些人确实如此),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持有的收益“资助”了底层80%人口的长期储蓄不足。
对于那些想了解更多细节的人来说,这里有一个简化版的电子表格,其中包括数据和图表(但不是所有数据的推导)。这份文件和电子表格的全新完整版本将在今后几周内提供,其中包括所有最新的国民核算数据和其他多项改进。
像往常一样,我非常感谢来自我温柔的读者的评论、问题和更正。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收入的衡量标准忽略了持有收益收入(以及其他一些较小的衡量标准)——这是家庭多年、数十年和几代人的资产积累的很大一部分。国民收入也是如此,这是皮凯蒂的分配国民账户的核心指标。这篇文章(至少直到最后)只涉及个人系列,这是几乎每个经济学家用于经济建模和评估经济不平等的指标。
《个人收入账户分配》的十分位法很容易被归纳为五分位。他们实现了分配会计未完成的努力,这些努力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及以后的西蒙·库兹涅茨(美国国家会计的教父),特别是塞尔玛·戈德史密斯,她在20世纪50年代的努力资源严重不足(妇女的工作?)不幸的是,她在50岁时英年早逝。过去十年多来,非政府研究人员(特别是皮凯蒂、塞兹、祖克曼及其公司)最近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解决了分配会计问题,但他们现有的系列数据仅按收入最低的50%、其次的40%、最高的10%、1%及以上分列收入。《个人收入账户分配》的十分位数提供了一个更加详细的自下而上的收入分配图景,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结果成为可能。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一直未能要求(或甚至要求)各国会计师提供此类分布明细。更多疲惫的观察家注意到经济学家在前20%及以上人群中的稳固地位,认为这并不令人惊讶。
劳工统计局消费者支出调查并未涵盖所有支出/支出。但它确实提供了迄今为止每个收入五分之一的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的最佳估计。几十年来,结果非常一致。用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综合个人消费支出衡量标准乘以五分之一人群的消费份额,你就得到了该五分之一人群的消费支出。
原文标题是:The Bottom 80% of U.S. Households Persistently Dissaves, Spending more than Income.
打开APP查看5条评论
评论5条
guan_17259457281023
2024-09-10 13:33
来自云南省
很好。
guan_17259457281023
2024-09-10 13:33
来自云南省
此文很有价值,希望继续跟踪。
guan_17259457281023
2024-09-10 13:23
来自云南省
此文很有价值,希望继续跟踪。
璐瑭
2024-02-07 13:42
来自上海市
你以为美国奴隶制度取消了??其实改成让你一辈子做牛做马工作,还得你自己养活自己(奴隶主还得给农具奴隶提供吃住和找医生)
307师
2024-02-07 11:55
来自浙江省
所以经济火热,股市火爆,天朝可望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