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让外媒懵圈,如何翻译?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新质生产力”这一提法自去年9月首次提出以来,翻译实务界对其译法争论不断。最近的一次高层会议再次聚焦“新质生产力”,引得外媒纷纷关注这一提法的内涵。

前文所述,外媒在翻译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政治提法时,一般倾向于以“直译+引号”的方式处理。美国财经新闻网站Quartz这样翻译“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500

(February 1, 2024, Quartz)

对于密切关注中国时政动态的外媒(以及智库)而言,阐释提法的内涵比翻译提法本身更迫切,这与提法的话语特点有关。

如英国《经济学人》所言,很多特色提法内涵“广博、模糊(expansive and vague)”,非三两个单词可以说透。

Quartz在文中化用美国俚语“more/bigger bang for your buck”来阐释“新质生产力”,很接地气,请看: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ppears to mean leverag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turbocharge economic productivity—more bang for each unit of buck.

“bang”指的是“explosive impact”,“buck”指的是“dollar”,“more bang for each unit of buck”字面意思是“把每一分钱花出更大的影响/价值”。这句俚语正是总结前句要旨:以科技创新大幅提振经济生产率。

其实,Quartz也吃不准这样阐释是否准确周全,于是很谨慎地在“mean”前面加了“appears to(貌似)”,因为强调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已是老生常谈,似不足以囊括“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提法的内涵。

考虑到“new quality productivity”这种字对字译法是很奇怪的英文搭配,国内英文媒体有时用文理更顺的译法——“new productive forces”,也有译者建议用“disruptive/transformative productive forces”来译“新质生产力”。

在文刀君看来,借用“disruptive”“transformative”等形容词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去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译文虽然地道流畅,但有把“广博、模糊”的提法“收缩、确指”的风险,也会引起争议。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Bloomberg)前几日专门撰文阐释与“新质生产力”形影相随的另一特色提法:高质量发展。彭博社从“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绿色能源”“改革开放”“民生福祉”“经济增速”等六个方面总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500

(January 31,2023, Bloomberg)

考虑到“高质量发展”内涵之广博,我们在翻译中央文献时也一般照字面直译为“high-quality development”。这是翻译的逻辑。

诸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中国特色提法,往往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Bloomberg与Quartz不得不专门撰文详细解读,方能让英文读者窥探其内涵。同理,我们把一篇满是中国特色提法的文章“翻译”出来,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英文读者读得懂、读得进去。

处理这类内涵“广博又模糊”的特色提法,国际传播工作者应把关注重点放在对外阐释和解读上,要善于发微阐幽,用接地气的语言去讲述,同时兼顾中外叙事方式差异与文化差异。至于用什么“符号”去“翻译”提法本身,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英文“符号”字面观之,“new quality productivity”文理不通,而在“productive forces”前面饰之以“new/disruptive/transformative”等词,在英文表达上又不太像推陈出新的特色提法。

翻译终归只是国际传播的一环。我们说“讲”好中国故事,从来不说“译”好中国故事。一字之差,别有天地。

发表于北京市
02-03
国际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明说了:需要中国学生来学人文,印度学生学科学

带着月背“土特产”,嫦娥六号平安到家!

他边夸边炒作:中国人非常出色,他们通常说到做到

阿桑奇出庭认罪,庭上称“美国宪法本该保护我”

卢卡申科:西方曾利诱我们,但我们没有背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