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熵增定律看剩余价值

熵(entropy),希腊语为entropia。在希腊语中,entropia的意思是“内在”,“熵”来自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熵增定律则是一个物理学定律,它表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热能总是从高到低,从有序走向混乱并逐渐消亡,并且这一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1850年,克劳修斯发表的论文《论热的动力以及由此推出关于热本身的定律》中首次提出,该定律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比如:衣服会越来越旧手机会越来越卡一杯热水放着自然会变凉一个房间不收拾一定会越变越乱一个人不锻炼身体会越来越差

熵增定律有效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没有外力做功,另一个是孤立系统。因此,如果有外力做功和系统开放,就能对抗熵增,实现负熵。

“负熵”(熵减)与熵增的概念相反,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变的趋势。比如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种子发芽生长,开出花朵;蔬菜成长、成熟,结出果实等都是负熵。

熵增定律与剩余价值,一个是物理学概念,另一个是经济学概念,似乎它们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当运用系统论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经济现象时,它们又成了完美的一体。商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种开放系统,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变,到最终形成商品成品,存在一个负熵流,是一个熵减过程,结果同样是负熵。从商品价值的变动看,它与熵是一种反向作用,熵减少的过程正是价值增值的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形成的过程。

(原载于:从熵增定律看剩余价值 - 知乎 (zhihu.com)

2024年02月01日补充如下:

有百家争鸣才会有百花齐放。非常感谢大家关注本贴,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笔者请诸位网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经济学面临许多问题、引发许多争议?为什么西方经济学成为目前大学主流?为什么经济学硕士与博士学习的是西方经济学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博士毕业后仍然认为经济学“用它来挣钱,还是算了吧”?这一系列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

第二、为什么催生经济学诺奖的是物理化学家?(一个助推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物理化学家 - 知乎 (zhihu.com)

第三、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中期会随着原子弹爆炸、计算机诞生、人造卫星上天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同时出现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这些“三论”都是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强大工具。又为什么用它们去认识、去分析经济现象时,得出新的结论又极容易被反对?难道就因为不是名家所言才会这样?是人们的认识能力被封堵还是人们的自我封闭?

发表于山东省
2024-01-31
科技 社会 财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

“欧盟想‘投降’,只有法国公开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