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文献】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应用概况

引言: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制高点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兵家必争之地。围绕着转基因,社会和网络中充斥着各色各样的传闻和观点,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的起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又处于一个什么水平相比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今天我们远离网络的喧闹,远离各种不实传闻,从农业部编纂并出版的《转基因30年实践》一书中了解这些概况,揭开这些长期以来被有意无意所忽略的事实。该文献也是我国出版的关于转基因技术实践应用综述的权威文献。本文摘自此文献第一章“概述”的第三节“转基因生物应用概况”第四大段“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应用概况”。本文献由农业部农村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联合编纂,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文摘有Up主手工录入,图片为Up主查证并添加。Up主将定期摘录该文献权威内容发表与风闻,以飨读者。不愿意浏览观看的可以使用快捷键 ALT + F4 关闭本页面。

500

文献封面(第二版)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就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是国际上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转基因作物育种的政体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转基因水稻等研究领域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发生了大面积棉铃虫灾害,一些棉区的棉花单产降幅达到 80%。在国家“863”计划和转基因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经过人工合成 Bt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遗传转化、转基因棉花品种选育、安全评价和品种审定等步骤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2005 年以来,我国年种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面积约占棉花总面积的 70%。转基因抗虫棉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于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为害,还减少了 70%~80% 的农药使用,减少了农药中毒事故,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已有转基因抗虫棉、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番木瓜、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等转基因作物,以及防止禽流感等基因工程疫苗获得了安全证书。

2008年7月,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优质抗旱等重要基因 339 个,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育种价值功能基因 37 个,培育出 36 个抗虫转基因棉花品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基因植酸酶基因玉米于 2009 年获得安全证书,培育出高品质转基因奶牛。

转基因抗虫棉方面,在继单价,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应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又培育出的高产抗虫三系杂交棉,与常规杂交棉相比较,制种效率提高 40%、产量提高 20%、成本降低 60%、纯度可达 100%,且适宜大规模制种。已获三系抗虫杂交棉优良种质材料 300 多份,培育国家审定杂交棉品种 4 个,包括“银棉 2 号”、“银棉 8 号”等,累计推广面积超过 400 万亩(15 亩 = 1hm²,全书同),每亩减支增收 380 元人民币,共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

500

随嫦娥 4 号登陆月背创造发芽奇迹的是国产转基因棉花“中棉所 41”(供图:农科院柳小庆博士)

转基因抗虫水稻方面,培育出的转 Bt 基因抗虫新品种“华恢 1 号”、“汕优 63”可节省投入成本,减少劳动强度,避免造成人体中毒、中暑风险;可大幅减少杀虫剂用量,降低农药堆田间有益昆虫的影响,维持稻田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减少农药残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率。利用“华恢 1 号”共培育出育性稳定的抗虫不育系 5 个、抗虫恢复系 40 多个,配置优良抗虫杂交组合 50 多个,几乎包括了目前生产的最优良水稻杂交组合,此外,还育成一批兼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品系。

在转基因动物方面,转基因奶牛取得突出进展,培育出具有高产奶量和高乳蛋白量,并含有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铁吸收、改善睡眠等特殊功能的重组人乳蛋白转基因奶牛。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转基因奶牛遗传转化和扩繁技术平台,获得原代转基因奶牛 60 多头,第二代转基因公牛 24 头,第三代转基因奶牛 200 多头。经农业部批准,这些高品质转基因奶牛已进入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生产性实验阶段。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研究所等抓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检测机构检测,转基因奶牛具有正常生长、繁殖及生产性能。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求,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00

文献截图

——————————————————————————————————————————

本文摘录自《转基因30年实践》

作者简介:

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等单位共同组织,10名生物技术领域院士联合主编,200名专家和管理人员参加编写。

内容简介: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自诞生以来从未间断过,但在激烈的争论中,全球转基因研究与应用却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书根据转基因技术发展史实,对其诞生、发展及产业化历程中的标志性成果进行了归纳、整理,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和现状,科学性和安全性,为读者作出理性的判断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该书第一版于2012年5月出版后,在全国反响巨大。时隔半年进行再版,主要进行了全面的文字修订,并更新了部分数据。

2019-05-20
国内 科技 财经 农村 基因编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靠万斯“决胜一票”,“大而美”法案惊险闯关参议院

美两员“大将”施压未果,日本反倒成了“难啃的骨头”

美国放风:伊朗有动作了

“不如申请成中国一省” ,德国锂企竟如此激将欧盟

“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