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物模还是数模,都具有“与物理世界的符合就天然是一个问题”
【本文来自《中国新建风洞容量超过美欧总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已经确认可用性范围之内,数模太好用了,可以反复对不同设定重新计算,物模改一个设定就必须重做一遍试验,忒麻烦了。
但在可用性边界上甚至边界外,数模只有等到物模核实后才具有足够的可信性。
问题是:在可用性范围内,常常是基本问题都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恰好在边界上或者边界外。
数模是基于理论公式(包括经验公式)的。任何公示都在本质上基于假定,任何假定都自带简化与纯化,与物理世界的符合就天然是一个问题。
物模的问题在于重现物理环境,有限尺寸、气流均匀度、局部现象都可能造成失真。
你说的“可用性范围”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理论上有可用性范围,实践中检验出可用性范围,两者不一致,所以经常吵架😅。
数模是在物模认识素材上的一次认识飞跃,最后还要回到物模中验证,并应用到物模不能或还没有应用的领域,拓展认识空间,也可以为后续物模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但在可用性边界上甚至边界外,数模只有等到物模核实后才具有足够的可信性。”--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即什么样的理论能被大家接受,一定是被证实的?还是假说的?这个又回到那个笑话“物模是自己不信外行信,数模是自己信外行不信”
无论是物模还是数模,都具有“与物理世界的符合就天然是一个问题”。
两者之间,物模表现的好像更贴近自然,因为就在自然里做实验啊!这一点很有迷惑性。实际做物模都知道,比尺效应、壁面效应、流体运动的驱动条件、回波干扰、实验设计条件的稳定时间……等等
对于一些单位为了申请经费,过分拔高物模的作用需要讨论,因为理论不清晰、操作失误或责任心不强,造成物模实验结果出现重大失误,也是常有的。所以等级高的项目都是数模物模分为两个组同时做,等级不高的项目是先做数模,如果与经验不符,再考虑物模。主要是物模花费远超数模。
最后还要强调,物模和数模都是当下实验研究的手段,两者都有问题,需要相辅相成,需要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