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技工招现成的,企业自己不培养。这在80年代行得通,现在越来越行不通。
【本文来自《企业缺技工,为什么?怎么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难啊!我说说目前苏南电子厂来学校招人的情况吧!要技术的去了就得用,但光靠学校是不行的!
剩下的就是普工,12小时,做6休1,有做2休2的(少),还有12小时1个月休2天的。
但不管怎样,要学技术,厂里是不管的,你得自己想办法,找问路。
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毕业那么多职校技校的学生,技术工人却始终缺!
技术人员与技工,80年代苏南劳动密集型社队工业的经验是“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
因为当时社队工业缺乏竞争力,选择生产什么产品时,只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即改产其它供不应求的产品)。”叫做“船小掉头快”。
举例来说,当时张家港一个乡镇企业,几年内生产的产品先后是:磷肥→有机玻璃→钮扣→硝化棉→黑泥肥料→染料→赛璐珞→光亮漆→高温漆。这些五花八门产品的唯一共性,就是上马比较容易,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基本都干得了。
要想“掉头快”,企业的技术结构、人员素质就必须与之适应。…(在早期的乡镇企业中)设备是通用的,但又是简陋的,工人技术水平是低下的,但又是非专业的,这种企业“掉头”时不担心闲置设备,因为他们的设备什么都能生产(尽管质量不高),不担心闲置人员,因为工人什么活都能干(尽管没有专长)。
由于频繁转产,只精本行的专业化技术人员与专门化技术工人,反而是累赘。因此,在这一时期,苏南社队工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往往是外请的,合作常常是就某个产品的一次性合作。这成为苏南社队工业发展的另一成功经验:“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
“借脑袋”的前提是有企业“养脑袋”,即企业培训技工,哪怕时不时用不着也把他们养起来发基本工资。时不时用不着也养着,效益自然不好。于是这些技工被“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了。
现在企业希望技工自己支付培训成本,自己承担工作不稳定、所学技能被淘汰的风险。要减少失业风险,技工造产品不如懂点技术去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