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芸芸众生来说,精神层面的“用力”过度反作用到身体上,更大概率带来的会是灾难
【本文来自《太用力的人走不远?真的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大概十几年前,我有个朋友到北京来玩,我陪她去了长城。在爬长城的过程中,让我意外的是,看着比我瘦弱很多的她,走起来比我要快很多。我常常是爬了一百多级台阶就要歇一会儿,而她可以一直往上走,还要停下来等我。
当时我觉得很纳闷,问她“你体力怎么这么好”。她跟我说,“不是我体力好,是你太着急了。你不要想着多快爬到山顶,你就按照一个固定的节奏慢慢走。”
我试着按她的方法, 不再想着多快到达山顶,而是按照一个自己能接受的节奏慢慢走,结果的确就不那么累了,速度也比之前更快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是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重要影响的一件事。虽然当时说的只是爬山,但是这其实可以用在人生的很多决策上。以爬山而言,“用力”意味着要过度紧绷肌肉,使其有更大的力量,但是这种过度紧绷只适合冲刺,时间一长身体就会难以承受。
如果要在身体难受的情况下继续爬山,只有靠意志力强撑。但意志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身体已经超越了意志力承受的底线,那么最后依旧会撑不住。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修复身体,同时还要承受“我怎么就没坚持住”的自责。如是重复几次,人也就没有了信心。
而按照一个固定的节奏爬山,则是在自己身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找到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如果想要提升一点速度,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意志力就可以提升。而如果身体能适应新的节奏,那可以继续按照新的节奏来走。
将此扩展到学习、生活等事情中,也都是差不多的道理。所谓“用力”,可以广义上理解为在常态之外,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力来支持。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稀缺资源,高度集中和紧绷的神经在生理上也会导致人更加疲惫。
当然,这不是说在生活中不能“用力”,而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用力”的方式。就以跑步来说,新手跑步往往一上来就加速,跑了一段撑不住后又开始减速,然后连跑带喘的跑完10公里。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按照配速跑,比如自己定的配速是5分钟10公里,那他可以从头到尾一直按5分钟的配速跑。如果想要提速,可以按照4分半的配速在跑,但总之是要让身体适应在一个节奏下运动。但假如跑的不是10公里,而是100米,那么就可以“用力”——只要你的身体状态能应对这100米,自然可以按最“用力”的状态发挥。
对于人来说,短线任务可以拼一拼,而越是“长线”的任务,就越不必要急于一时。现代医学的研究中也发现,长时间的高度精神紧张很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而这种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会导致工作效率的进一步下降,让焦虑、抑郁等情绪愈发严重,陷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最后,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解释“太用力的人走不远”。在过去这几十年,哲学领域普遍开始反思现代以来的身心二元的哲学观,改用“身心一体”的观念来思考人的认知行为,“具身化”这个概念也被普遍使用。这个观点,简单来解释,就是说“心灵”并不是独立于身体之外,而是与身体一体的。而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可以提供的佐证,则是身体与心理、精神状态的相互影响。比如,适量的运动可以提升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反之,较差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有可能造成身体器质性的病变——比如很多重度抑郁的患者,在身体层面也已经有了器质性的变化,因此也才要吃药维持。
再比如问题中提到的“对于爱情的执拗”中的“用力”问题,有些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念,当你非常思念一个人或者为一个人伤心的时候,不仅是心理层面会难受,还可能会有心痛、手脚麻木等等的生理反应。(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对这些问题的解释非常的简单,实际远比这个复杂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搜索了解。)
那么,在这个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当一个人过于“用力”的时候,精神层面的失衡很容易传导至身体,造成对身体的负面影响。过去,我们常说身体“亚健康”,这里面的“亚健康”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精神心理问题对身体器质性的影响。如此,“太用力的人”很可能人还没走都远,但身体却已经先扛不住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在自己能选择的范围内,还是要尽量在“心理”和“收入”之间做一个权衡。如果一份工作需要你特别“用力”去做的话,最后大概率是把自己的身体也要搭进去。
中国一直以来有一个观念,就是人要经历磨难才能不断成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也会变得逐渐强大。不可否认,肯定会有那么万中无一的人,是可以在巨大的挫折下越挫越勇的,这些人会做出巨大的功业,在历史中留名。但是对芸芸众生来说,精神层面的“用力”过度反作用到身体上,更大概率带来的会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