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在凉山生活过很多年的人,如果把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奴隶制是不妥的
【本文来自《地狱难度的大凉山扶贫,第三阶段攻坚战的任务是教吃饭》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一个在凉山生活过很多年的人,感觉如果把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奴隶制是不妥的。因为相隔不远的泸沽湖摩梭人,他们连奴隶制都没有进入过,以前一直是母系氏族群落,我90年代去的时候都还偶有走婚的存在。那不更落后么?但是人家却发展得更好,也几乎没有这些陋习。
如果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说法我也是不赞同的,凉山这个地方还有其他很多民族,比如:木里藏族自治县,还有很多回族居住。都没有这些恶习。
说到最后还是教育的问题,从小有些同学和朋友就是彝族,因为他们家庭的原因,你从外表是看不出他们是彝族的,汉化得很好。如果没有少数民族有各种优待条件,人家早就脱去这层皮融入汉族了。大多数出来见过世面的人都是以他们民族为耻的。这些都是受过教育,父母那一代就开始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
说个例子吧,前些年芒果台有个小艺人,不算火热,一看名字就是少数民族,更是一直打着少数民族身份混在这个圈子,有点名气后更是当了凉山的形象大使,那时候吉克隽逸还没出头。这人在西昌读书的时候从小到大都是用的汉人名字,读书时生怕别人说他“qio bo”,这是当地对彝族的蔑称。后来为了混那个圈子,才又用了彝族名字的。
可见有的东西他们自己都嫌弃,能跳出来的人都努力划清界限。这些最底层的彝族他们就没有认识到教育能改变命运,这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儿。现在的扶贫只是拔苗助长,先让他们少生,再让他们戒毒,读书,然后让他们有工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实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地方也这样,过于偏远,教育落后,交通不便,当地没工业基础,全靠政府输血。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所谓民风彪悍,其实都是这些地方各种基础设施薄弱,少教育,没工业。大家资源少,不开化,那么肯定彪悍,要不抢不到活下去的资源。凉山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扶贫,不光是让他们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手里有几个钱,扶贫先得从教育抓起。当然,不能靠他们自己自觉自愿的来接受教育,更不能给他们太多优惠政策,特别是生育,那只会滋生更多需要扶贫的对象,恶性循环了。
先让他们少,支援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再让他们接受教育,自己从内心改变,也会变得容易很多。强扭的瓜不甜。看着现在这些扶贫,一边觉得他们真辛苦,一边又觉得他们的工作好不值得。这也是很多扶贫工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