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炮兵反登陆作战的主力:古董级M110A2自行火炮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现代兵器》内部版
在台军的炮兵序列中,M110A2自行火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型火炮口径大、射程远、杀伤效果好、机动性强,至今都被视为其陆军野战炮兵反登陆作战的主力。
口径大重量轻的典型
美国陆军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主力自行火炮是M53式155毫米自行火炮和沿用了其底盘和炮塔的M55式203毫米自行火炮,然而由于其重达40吨的重量及由此而引起的空运困难,作战半径只有260公里。由于这种限制,美军决定在通用车体的基础上,开发重量更轻的自行炮系列。美军对研制新型重型自行榴弹炮提出的要求是:火炮要能空运,占领和撤出阵地要快,部件通用化程度高。根据这些要求,美国太平洋汽车与铸造公司于1956年1月提交了一份新型重型自行榴弹炮的设计方案,并承接了设计、试制和生产任务。1958年,公司开始了样车的底盘试验;1959年,公司决定将动力装置由汽油机改为柴油机。1961年3月美国军方正式将其定型为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1962年第一批M110出厂,1963年初第一批M110装备美军自行榴弹炮营。
M110自行火炮
M110是 M110系列自行火炮的基本型,车长7.467米,车宽3.15米,车高2.93米,整车的战斗全重为26.534吨。车体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驾驶室位于车体的左前部,驾驶员有3具潜望镜,变速箱位于车体前部右侧,其后是发动机。车体后部为炮架和火炮,没有炮塔。车体的后左侧装有装填机,车体后部下方装有大型驻锄,射击时放下,以吸收射击时的后坐能量。
由于M110没有炮塔,所以也有人称它为“M110型203毫米自行炮架”,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减轻全车重量,缺点是战斗部分没有装甲防护。M110在车上携带有2发炮弹,其余炮弹的全部装在随行的M548弹药运载车上,炮组总共13人,在行军时车上为驾驶员、车长和3名炮手,另外8名炮手则乘坐弹药车。
M110的火炮采用25.3倍径的M2A2式身管、断隔螺式炮闩、M35式击发机构、液体气压式可变后坐长反后坐装置、气压式平衡机和牵引式8英寸榴弹炮的 M158式炮架。齿弧式方向机的方向转轮转动一周,相应方向改变量为5密位,高低机的高低转轮转动一周,射角相应改变量为2.5密位。火炮的方向和高低操作由液压系统提供动力,应急时可人工操作,方向射界30°,俯仰角度为-2°~+65°。
M110的装填系统由弹药装卸装置和输弹机组成,用动力操纵。弹药装卸置有两个供弹臂,可垂直地将放在火炮左侧或右侧地面上的弹丸吊起放在输弹板上,供弹/输弹机沿甲板上滑轨向炮尾装填位置移动。当输弹板角度与火炮的装填角度一致时,推弹杆便将弹丸推入膛内。发射药装药则需要人力装填。M110最大射速1.5发每分钟,持续射击为每分钟一发,所用的弹种包括:榴弹、化学弹、核炮弹、训练弹等,弹丸的重量约100千克,最大射程16.8千米,在发射榴弹时能够形成一个72×18米的杀伤区。
M110式203毫米自行火炮在越南战争中曾被广泛使用,虽然口径大,但机动性好,而且能够用大型运输机空运。M110型虽然没有配备专用的人员杀伤弹,但其使用的标准高爆弹可以配备机械定时引信,让炮弹在射程200到1000米、距离地面约9.14米的范围内爆炸,这种定时的高爆弹对付无防护有生目标非常有效,敌军士兵卧倒也很难躲避这种空爆炮弹的打击。
台军炮兵火力的重要支柱
1969年,美军为了增加M110的射程而开始了一项新的研发计划。新型火炮采用了37倍径的M201型8英寸榴弹炮,炮身比M110式增长3090毫米,同时增大了药室容积,加强了膛线部,研制了新弹和新型 M188式发射装药(8号)。新自行火炮还配备了M139型直瞄型肘部望远镜式瞄准具,该瞄准镜乃是在M116C式直接瞄准镜镜筒上加装新的密位分划代替原距离分划。在提高可靠性、可利用性和可维护性方面,新炮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气设备、液压系统、装弹和退弹系统以及驻锄等进行了改进。1976年3月29日美军正式定型其为M110A1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并在1977年进入美军服役。
不过,M110A1仅是过渡车型,生产的数量很有限,很快便进一步改进为M110A2自行榴弹炮。M110A2于1978年2月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火炮身管上加装了双气室炮口制退器,这一点成为识别A2型和A1型的外部特征。除此而外的改进包括:炮长的座位高度可调;改进了停车制动器的结构,使刹车更可靠;增设了发动机、变速箱、水散热器的温度监控报警装置等。M110A2式的战斗全重增大到28.35吨,但动力装置未作改动,致使炮车的最大速度略有下降,为54.7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也降为523千米。M110A2炮口初速587米/秒,弹种有榴弹、增程弹、子母弹及化学弹等,发射高爆弹的最大射程为21.3千米,使用火箭助推弹的射程最大可达29.1千米。
台军M110A2
而台军为以武拒统,自1981年5月起开始从美国接收M110A2,先后分两批购进25门与50门,共计75门,配属台湾陆军独立装甲旅及军团炮指部,其中24门配属各旅装甲炮兵营重炮连,每连编制4门,48门交付军团炮指部的四个野战炮兵营,每营编制12门,下辖3个战炮连(各配备4辆),另外,负责教学的台湾陆军炮兵学校及兵工学校各一门。陆续服役的M110A2分别驻扎在桃园大湳、中坜龙岗、新竹湖口、台中大里、南投市、台南白河、高雄冈山及仁武等地。台军完成接换装训练后,于1982、1983年连续由独立第64旅派遣炮3连战炮队的4门M110自行火炮进驻澎湖参加演习,演练机动作战。
汉光军演中的M110A2
“精实案”实施时,配合兵力结构调整,台军将所有M110A2集中编制军团炮兵部队,执行一般支援任务。原来六个独立装甲旅的8英寸战炮连人员及24门炮,全部移交给炮指部的四个炮兵营,每营增编6门,各战炮连配发2门,全营编制由12门增至18门,同时更改各营番号,第21炮指部第615、616营分别改编为第621群炮3营与第622群炮4营,第58炮指部第619营改编为第626群炮3营,第43炮指部第637营改编为第624群炮2营。2005年“精进案”后,M110A2自行火炮营番号再改为第21炮指部第621群炮2、3营,第58炮指部第626群炮1营及第43炮指部第624群炮1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