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理解是,七岁以下,即使有家长陪同,家长基本也无法管住小孩子不闹腾

【本文来自《杭州一书店禁止7岁以下入内:你觉得这样弄一个入店年龄限制合适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按我的理解是,七岁以下即使有家长陪同家长基本也无法管住小孩子不闹腾,七岁往上了,即使喜欢闹腾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能够部分理解家长的指令要求;至于你说的禁止喧哗保持安静,在这任何一个提供看书场所的书店不是公认的要求吗?

大家默认小孩子的天性好动不听话包容,但不是说可以为所欲为。评论区有提到厌童和年龄歧视的,我第一次知道对于小朋友成年人还存在年龄歧视的,开眼了,请问对于这样的年龄歧视的逻辑、心理从何而来?大部分表现有些厌童的人其实只是对监护人不作为,放任小孩子捣乱,不愿意负担别人的损失,有些甚至都不会道歉,会“你和小孩子计较什么呀”之类的道德绑架别人。

今早上班实例:一位老奶奶带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散步,小朋友非去扒拉路边停的电动车,警报不停地响,不说车主什么感觉,我路过都觉得吵,而老奶奶只是用正常语气和小朋友说“等下那边的叔叔要来抓你咯”完全是玩笑、哄的性质大于教育,动作上更是完全放任不管,这样的监护人和小朋友的组合,试问又有多少陌生人能喜欢?

先不论这样的行为造成损失后监护人是否会承担赔偿义务,我们设想加入这里停着的是一辆明显价值贵重的机车(如雅马哈、宝马、川崎),是不是情况会有不同,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大点,一是损坏后须赔偿费用的大小差异,二是有一种类似的歧视心理,觉得普通电动车的车主好说话,“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可以“商量”,并且可能存在“你那破车修修就几个钱,自己出了呗,这么点钱都出不起要我赔?”的小钱赖账心理,其实贵重机车的车主也是可以商量的,但是因为“社会地位”不同,心理上有畏惧,而且自己理亏在先,不敢开口而已,这样的两种情况对比是不是有点类似歧视心理?

利用儿童道德绑架的事情现在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应该不在少数了,我觉得这是所谓“厌童”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样由于很多时候是由爷爷奶奶辈的老人看护儿童,导致问题、情况复杂,涉及这些因素的事件不管在执法还是立法层面的实施难度、度量标准太大,基本只能放任或是劝导。没有法律处罚和普通人不愿将事情闹大的心理会一直慢慢助长这些风气。

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对于明显造成超过个人判定小损失和较大程度引起心理上不喜或厌恶,无法短时间平复时,报警交给执法机关处理,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他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这样做耗时耗力。

发表于广东省
2023-12-08
生活 教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财长收到短信:刚救助米莱,他就抢中国订单

习近平等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港府是否要求新加坡引渡罗冠聪?李家超发声

“中国是700磅大猩猩,我们这几家算不上真正对手”

“美国业界仍一头雾水,中方已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