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艺圈缺信仰不肯实干,不调查研究不深入生活,全凭臆想的脑补剧本
【本文来自《《我本是高山》,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那些“细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关于《我本是高山》,我一直特别期待,很想看。现在舆论鼎沸,我是看还是不看啊?我觉得不要急于批判,希望先看片,不要靠道听途说评电影。其次,不要扣政治帽子,如果电影不好看就说不好看,觉得主创的创作能力不行你就说能力问题,我不相信这么重要的题材,重点项目,层层把关,会犯严重的政治错误。
最后,关于如何在电影里表现人的精神追求,如何表现献身,如何表现信仰的力量,如何表现崇高,如何避免庸俗化塑造英雄模范人物,这是需要长期探讨和争论的问题。我相信理想主义,相信崇高,认为这些年的主题创作,路子有点偏了,为了让观众相信,故意拉低人物的思想境界,寻找让人物献身的世俗化理由,效果往往是消解崇高,精神境界越走越低。
我不认同这种方法。这方面,需要业界在业务层面做更多的交流和探讨,《能文能武李延年》等作品就突破了之前的庸俗化倾向,值得学习和借鉴。
您是专业的,当然需要看过电影再评价,但是对于普通潜在观众甚至围观群众来说,如果这些问题存在那么凭什么让人们花钱去受气呢?问题的关键还是这些离谱的改编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那么不管电影拍的好坏,这些改编就是针对张先生事迹内核的不负责任的乱改,既不能反应山区人民生存状态,不能反应出张先生创建女校的缘由,也不能反应党和国家通过基层党员对扶贫工作做出的巨大努力,那么它不该打着张先生的名义来拍。
现在的文艺圈缺信仰不肯实干,不调查研究,不深入生活,全凭臆想的脑补剧本,不恋爱不会拍戏,没人作妖不会拍戏,等等,再加上暗戳戳的洗白各种糟粕,各种对高尚精神的否定和解构,各种对党和新中国的高级黑,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加掩饰的鄙视,这些都是常态,哪怕主流影视作品里也充满了这些糟粕,如果这些所谓主旋律影视作品真的有层层把关,那么审查水平就真的不行,这说明审查都不做调查研究,思想觉悟也不够。
您说的《能文能武李延年》从上映就收到一致好评,这恰恰是因为其尊重历史,理解了志愿军依靠什么战胜了世界最强的军队。剧情把志愿军真实情况演绎出来,自然精彩又经得起推敲,因为那就是历史。
本来影视应该通过创作将现实的精彩表现的更淋漓尽致,但是现在很多创作者偏偏因为自己无法理解精彩的现实而生生将现实的精彩部分扭转为他们可以理解的“剧情”,一边说自己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一边将人们了解的历史弃而不用,即脱离群众,又不符逻辑,妥妥的历史虚无。美国影视魔幻,那是因为西方世界的现实更魔幻,作为中国的艺术创作者,不要在中国的故事里面引入西方的“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