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知名模范夫妻,原来是演的
作者 | 西力
来源 | 她刊
网上刷到一段视频,爷爷在吃饭时暴怒,把菜碗挨个砸烂。
饭桌上碎渣飞溅,一旁的奶奶没有躲闪,没有惊愕,表情木然,看上去习以为常。
她默默把碎片收拾干净,又重新炒了菜,给爷爷盛好饭,才坐下慢慢吃饭。
这段日常被监控记录下来,女儿把它发在网上——
“我妈妈这一辈子都是为了我们,她为这个男人生了11个孩子呀,年轻的时候想离婚又舍不得孩子。”
图源:抖音
暴怒与沉默的对峙中,四处飞溅的碗,重新做好的饭,佝偻的身体,麻木的神情......几秒钟的视频,有人说仿佛看到了奶奶隐忍卑微的一生。
见证这一生的,还有墙上五个晃眼的大字——“家和万事兴”。
视频的评论区里,很多网友说起奶奶姥姥们在婚姻中的苦楚。
图源:抖音
“争争吵吵一辈子,好恐怖的一句话”。
以前我们总觉得老一辈人的婚姻更持久,更幸福。
现在看来,这种天真美好的想象,掩盖和模糊了太多东西。
被怀念的老一辈婚姻
在人们的脑海中,老一辈的婚姻图景就是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着,直到生命尽头。
很多人向往那种持久的稳定感——
“那个年代的爱情,牵了手就是一辈子。”
哪怕结婚之前素不相识,也能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哪怕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了大半辈子,也还是不离不弃。
哪怕三观不合没有话题,也能凑合着熬过一辈子。
有人甚至怀念起包办婚姻,“在婚姻里相识相知,他们才是真正的相濡以沫。”
图源:新浪微博
以前网上还流行一种说法,为什么老一辈婚姻都能白头到老,现在的人离婚率却这么高,原因是老一辈人东西坏了会修,现在的人都是直接换新的。
对老一辈婚姻的怀旧情绪,往往伴随着对年轻一代婚恋现状的不满。
年轻人太浮躁、太随便、太物质......
短视频里,一个大爷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是空虚的一代,光为了多少钱去结婚,婚姻不可能幸福。不过他所崇尚的,看上去还是把女性当做物件的年代,获取女性资源的便利性,而非什么和谐平等的夫妻关系。
“你唐朝有两个馍就可以娶个媳妇,民国时代的话有一碗米饭就可以娶个媳妇,我们那个年代,两个被子撂到一块,我们就算是一日夫妻百日恩......”
图源:@东瓜娱乐
以男性为中心的讲述,总是难以避免对女性的物化,以及贬抑。
有句很火的网络文案:
“爷爷那一代的爱情没有输给炮火,爸爸那一代的爱情没有输给贫穷,我们这一代的爱情输给了什么?”
评论区一个回答是——
“爷爷娶奶奶时,要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时,要了半头牛;我娶她时,要了父母半条命。”
图源:抖音
毁掉爱情的罪魁祸首,原来是拜金的女人。
而持这类观点的人,怀念的显然不是某种淳朴的夫妻感情,而是更低的结婚成本。
在老一辈谈论爱情婚姻的话题中,但凡说到那个年代是裸婚时,底下总能看见一类令人尴尬的高赞评论——
“是我们这代人弄脏了爱情。”
图源:抖音
人们怀念物质匮乏年代相守一生的婚姻,总把婚姻持久归因于纯真、忠诚的品德。
图源:新浪微博
但从现实来看,恐怕老一辈婚姻能持续的秘诀,多在于一个“忍”字。
尤其是无数女性的隐忍。
被美化的、被忽略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风靡全网的灵魂拷问——“结婚有什么好处”吗?
这个问题被抛给女性长辈时,很多人只能沉默以对。
有位奶奶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她说结了婚就不能离婚,挨揍也不能离,“揍不死就往死里过。”
@差不多姑娘
由于时代环境和思想的局限,离婚对于老一辈女性来说,绝非易事。
历史上我国两大离婚潮,一次是建国初期,一次是80年代。
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图源:网络
那时被困在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制中的广大妇女,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婚姻解放的动员和支持。
但一条法律条文的颁布,显然很难立刻改变全国范围内婚姻制度的落后状况,根除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
学者张成洁指出,《婚姻法》颁布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少地区仍存在“童养媳”“望郎媳”等包办和买卖婚姻,不少妇女为争取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根据《婚姻法》执行情况中央检查组检查报告,《婚姻法》颁布之后的两年内,中南与华东两区各有妇女两万余人发生非正常死亡。
据中南区1951年不完全统计,各地妇女因婚姻不能自主受家庭虐待而自杀或被杀的一年有一万多人。
——1950年《婚姻法》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第一次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定条件之一。
法律限制的放宽,掀起了又一次离婚潮,而这一次,提出离婚的以知识女性为主导。
但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很大,哪怕是观念相对开放的城市。1991年,李银河、冯小双曾对北京34位离婚者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别人对你离婚的看法”这一问题时,76.1% 的人认为自己处于被猜疑、议论和讥讽中,比如“认为离了婚的女人就像犯了罪”“看法不好了”等等。
而在性别压迫仍旧深重的农村地区,底层女性的处境则更加艰难。
大量研究表明,八十年代是农村妇女自杀的一个高峰期。
而导致农村妇女的自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夫妻冲突。
谢丽华在《中国农村妇女自杀原因及预防模式》中指出,因家庭矛盾和个人情感引起的自杀率最高,占自杀妇女的70%以上,夫妻矛盾则是最常见的社会刺激源。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大量婚姻不幸却又难以反抗的的底层女性,通常只有两条路——
要么死,要么忍到死。
正如上文奶奶所言,“揍不死就往死里过”。
所以如果人们仅以婚姻长短判断感情是否美满,往往很难看见婚姻中的隐痛。
老一辈婚姻被无限美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无数女性的悲惨遭遇被掩盖、被忽略、被无视。
民国著名学者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在陕西插队期间,与当时年近50的农村老头结了婚,后来有文章将这段婚姻描述为“无悔的姻缘”,详述他们后来如何美满和谐——
“许燕吉,这个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与一个只字不识的庄稼汉三十年风雨相依,无怨无悔。”
而读完许燕吉的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我们很难再去美化这段关系,因为这背后不是什么无怨无悔,而是无可奈何,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一个“成分不好”的高知女性无可奈何的生存抉择。
1979年,许燕吉被“平反”恢复工作后,没有选择离婚,是因为她认为老头老了,自己有义务养活他。
在她的描述中,这段婚姻其实是房东与房客的关系,“在陕西,他是房东,我是房客;在南京,我成了房东,他是房客。”
有太多所谓「美满婚姻」的故事,原来背后都是无可奈何的许燕吉。
许燕吉
故事的B面
小时候,我们看童话,结局永远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故事的B面呢?
可能是王妃像兔子一样,一窝一窝地,生下十几个小孩,然后死掉。
这是泰姬陵背后的故事。
世人都知泰姬陵是伟大爱情的象征,是深情的国王动用2万名工人、耗时22年,为纪念已故宠妃“泰姬”而建。
但少有人知道这位宠妃死亡的原因——入宫19年,为皇帝生下14个小孩,难产而亡。
泰姬陵
而童话放在现代,可能是两个人离婚了,还撕得很难看。
比如韩国女星具惠善和安宰贤,在2017年的《新婚日记》里,观众都说两人就是童话里走出来的王子和公主。
《新婚日记》
然而短短两年时间,王子和公主就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变得相互憎恶。
男方指责女方是控制狂,女方的回应哀怨,“我是住在家里的幽灵,你曾经那么爱过的那个女人变成了僵尸。”
两人在社交平台上闹得鸡飞狗跳,4年过去,婚早离了,但纷争似乎还没结束。
图源:NAVER
另一种老一辈的理想婚姻模板,是两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
比如我们熟知的鲁迅和许广平。
人人都知许广平是鲁迅的“贤内助”,但鲁迅夫人的身份却抹去了她的理想,她的挣扎。
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许广平为了摆脱封建包办婚姻,从澳门逃到天津,从天津又考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她热心社会运动,曾经是学潮的中坚分子,是冲在妇女运动前线的革命女战士。
图源:网络
她争取自由恋爱,在感情中主动进攻,并能考虑到另一位受封建婚姻所害的女性的处境——鲁迅原配妻子朱安,而选择不和鲁迅结婚,只同居。
但在和鲁迅同居后,她还是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为社会服务的志愿最终也消磨在婚姻生活中。
「她既是妻子、母亲,又是秘书、保姆……每日有大量的家务活,一日三餐,里里外外,夏天预备着冬天的,冬天做着夏天的;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她一边谈着一边手里织着毛衣……一有客来,得临时上街买菜,下厨烧炒;丈夫临时要寄一封信,她就换上皮鞋,跑到邮局去……
——张小红《十年携手共艰危》」
如她所言,“为了寻求获得学问,向社会战斗的学问,去请教鲁迅先生,然而后来却消磨在家庭和小孩的繁琐上。一个女人,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合理的解决,没法放开脚走一步的。这苦恼的情形,不是男人所能了解。”
新时代的娜拉,从封建家庭出走,“经过自由恋爱和个人选择”走进了另一个家庭,在成为一位时代偶像的妻子、保姆、助手、孩子妈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失去了开创个人世界的机会。
“作为新女性,她最终走上了一条本来做梦也没想过要走的路——做个新文化规范中的贤妻良母。”
后来人们大多也只记住了“贤妻良母”的角色,至于那位满怀抱负的许广平女士,她的牺牲,她的遗憾,少有人书写,也少有人记得。
许广平一家合照
从前我们都不知道这些婚姻故事的另一面。
因为讲故事的人,通常不会从“她”的角度开始讲述,或是有意无意忽视“她”的存在,无视她的感受,模糊她的声音。
怀念和美化老一辈婚姻故事的人,尤其如此。
直到今天,我们才逐渐看见,并熟悉了这些故事的B面。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女性拥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一方面是越来越多淹没在历史中的女性声音,被重新发掘、被更多人听见。
图源:《五四婚姻》
她姐也注意到,在婚恋话题的讨论中,在女性不幸的婚姻遭遇被曝光时,有一种观点总是反复出现,那就是提醒女孩们“找对象一定要擦亮眼睛”。
现在看来,该擦亮眼的对象,我们真正该看清和警惕的东西,其实从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叙事。
一种只让人看到A面的叙事。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西力
微博 - @她刊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