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价值规律决定了财富集中的趋势

         昨天我发了一篇博客《说说常识:指责中国消费不足是为西方资本利益代言》,看评论这的反应,应该是没有看懂我要说的意思。今天再发这一篇博客,说说价值规律是什么,或许对人们理解我的观点会有帮助。

        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稀缺度。它决定了人们为获取资源,而愿意、或者必须,付出的代价。

        任何资源,相对于人的需求有稀缺度就有价值,没有稀缺度,就没有价值。稀缺度越大,价值就越大。也就是说价值就是资源的稀缺度。

        资源的稀缺度是人的主观判断的结果。同样一项资源,对于有的人具有稀缺度,对于另外的人就没有稀缺度。

        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不是这项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客观背景与主观条件,从边际效用规律出发,对于这项资源的判断不同。

        对于同一项资源的判断,同时期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判断;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不同判断。这就是主观价值原理。它是与事实和逻辑相符合的。

        从社会宏观来分析,人们之所以对于同一项资源会有不同的判断,是由生产力水平与生活方式决定的。        

        在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里,对于基本生活资源的价值判断会比较高;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里,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价值判断会比较高。       

         这说明价值是一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正好,生产力就是体现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对于同一项资源的价值判断也会不一样。       

         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一样而不同,也会因为自然环境不同而不同。       

         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与生活在海边的人,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同,生活方式也会不同,对于同样的资源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这一点,在人类的原始时代尤为明显。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达,逐渐缩小了人们之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生活方式差异。于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的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所导致了。所以,价值变化说到底,还是随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说价值变化是随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说生产力创造了价值。相反的,生产力是在消灭价值。

        因为生产力的出现,就是为了要降低,乃至于消除,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的稀缺度。我们看到生产力越发达,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的稀缺度越低,于是价值也就越低。

        财富,是价值在经济社会中的特殊表现。它是稀缺资源被垄断的结果。

        在经济社会里,人们都为获得尽可能多的稀缺资源而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少数人拥有了大部分稀缺资源,稀缺资源于是被少数人垄断。在少数人那里已经没有很多价值的资源,因为大多数人还很缺乏,体现为市场价值仍然很高。于是本来随着生产力发达而应该降低的资源价值,就不能同步降低。财富就是所有人都想要,但是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的稀缺资源。

        有人会问了,货币大家都有,为什么它会是财富?

        货币本身不是财富。相对大量的货币才是财富。一个穷人与一个富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富人拥有相对大量的货币,而穷人拥有的货币量很少。说穷人与富人手中都有货币,所以都有财富,那炫富的富人不会同意;而生活窘迫的穷人更不会同意。

        当市场上有两个人面对一套住房,一个人有100万元货币;另一个人只有10万元货币。这套住房的控制权就在有100万元的人手中。只有他不要这套住房了,另一个人才可能获得这套住房。

        财富是什么?财富就是对资源的控制权。

        这也说明,富人不会想要拥有穷人所拥有的货币量——他们想要拥有的是更大量的货币;而穷人却想要拥有富人所拥有的货币量而不可得。           

        于是在拥有巨量货币的社会里,尽管富人对于小量货币完全不在意,整个社会对于货币的追求却会一直狂热。于是本来应该价值很低的货币,市场价值仍然很高。        

        可是如果把货币平均分配给了全体社会成员,这货币就会成为废纸。因为没有了垄断性就没有了价值,就不再是财富。其他资源也都一样。当然有的资源被平均分配以后仍然会有价值,因为它相对于人类的需求仍然具有稀缺度。        

        于是我们可以从上述分析中看到,价值决定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财富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体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于生产力水平。而生产力水平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财富最终还是决定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尽管价值与财富间的关系往往不同步。        

        从上面的事实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导致价值变化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水平越高,资源的稀缺度就会越低,资源的价值就越低;

        而反过来,生产力水平越低,资源的稀缺度就会越高,资源的价值就越高。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源分配的状况。资源分配越公平,市场上体现为资源的稀缺度越低,资源的价值就会越低;资源分配越不公平,资源的被垄断程度越高,市场上就会体现为资源的稀缺度越高,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       

         现在一些人在要求土地产权彻底私有化,说这样可以给农民增加财富。如果不是出于资本利益要求的故意,说这话的人就只能是经济理论上无知。今天中国土地价值相对较高,是因为国家垄断了土地产权。如果将土地产权彻底私有化,就变成了每个农民都有可供出售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稀缺度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并不会给农民带来财富效应。        

        只有当农民将土地贱卖给了资本利益集团以后,形成资本对于土地资源的重新垄断,土地价值才会重新上升。因此土地彻底私有化的本质,是为了让资本垄断土地资源,而不是让农民获得财富。        

        这个教训在前苏联历史上,已经明白地证明清楚了:当初,前苏联把国有资产证券化平均分配给国民,结果是国家财富流失了,国民更加贫困了,资本利益集团爆发式崛起了。原因就在于本来因为被垄断而在市场上具有稀缺度、价值较高的国有资源,被平均分配以后,失去了稀缺度,市场价值大幅度降低了。直到被私人资本重新垄断以后,才又恢复了财富属性。      

        资源垄断是财富集中的结果。只有社会资源被垄断,才可以在生产力进步的环境下,维持与提高资源的稀缺度,从而维持与增加社会资源的价值。所以说,价值规律决定了财富集中的趋势。        

        分析到这里,人们应该明白了,价值、财富,也就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因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是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实现资源稀缺度的不断降低,直至与阳光空气一样,价值为零。        

         所以那些以什么人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为借口,而要求对一些人特别尊重与保护,既是在说谎话,也是在说蠢话。        

        明白了我这里分析的道理,就应该明白了,世界上不但不存在“创造财富”的人们,而且那些主张对这样的人特别尊重的人们,其实就是在歧视普通民众,企图阻止社会文明的进步,让民众永远处于不平等的贫困环境中。        

        因为所谓创造了价值与财富的人们,不过是通过市场交易行为,把社会的资源控制权集中到了他们手里而已,其结果是直接创造资源的普通民众的资源享受权力的丧失。主张特别尊重垄断资源控制权的人们,就是在鼓励这些人不断把资源享受权从普通民众手中拿走。       

         这既是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的,也是违背了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控制权与资源享受权的不断被集中,必然导致民众消费能力的更加不足,同时富裕阶层群体的财富中消费比重更加降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有效需求相对更加萎缩。经济发展的困难越来越严重;经济崩溃的风险越来越大。

       我说这些价值与财富的规律,目的不是要人们放弃对于财富的追求,而是试图告诉人们,如何才能适应价值与财富的规律要求,努力赚取财富。

        因为在经济社会里,人们只有努力赚取财富,才能够生活得好。也只有在广大民众尽可能多一些财富的环境下,财富垄断情况可以相对缓和,经济危机才不会爆发的过于频繁与剧烈。

        而经济又是人类在一定阶段里,社会再生产必须采用的运行模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不是指责价值规律决定下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而是努力让自己通过适应价值规律的要求,在竞争中获取财富。

        当然,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平稳安定,是不能不考虑社会财富分配的适当公平的。但这不是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要想的事情。

发表于未知
2023-11-10
国际 社会 财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战区”要点燃?特朗普:这个市长和州长该投监狱

美智库报告:对付中国,日本最好使唤,韩国不听话

和平真的降临了?“特朗普小心半场开香槟”

涉中重稀土、超硬材料、锂电池…中方密集出手!

“重大升级!中方以美之道还治其身,直指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