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语貌似已经死了,为什么西方国家那么多中学大学仍有拉丁语课?

想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中学的时候老师问你们知道英语的字母叫什么么?同学们表示不是“英文字母”么?其实如果从语言学意义来讲,英文字母就是“拉丁字母”,而且不仅仅英文字母是“拉丁字母”,法国、德国、意大利甚至土耳其、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包括我们的汉语拼音,这种A、B、C本身就是拉丁语的“拉丁字母”。

先说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在学英语的一开始肯定都会有类似的疑惑,那就是英语为啥不能和汉语一样通过基础字来组词,比如“看”明明是“see”,但和“看”有关的词怎么就都有“vis(d)”,“说”是“say”但和说有关的词怎么总有“dict”,和写有关的词怎么总有“scribe”而不是“write”,而听是“hear”但是相关词往往又带有“audi”,这些我们暂且不看,我们先来看一下欧洲诸多语言的关系是什么——

500

图 简略做了一下欧洲诸多语言的关系(有的描述并不准确,只为方便理解。)

这里关于“原始印欧语”的概念我就暂时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回答——(安森垚:世界各地语言有哪些匪夷所思的同源词?)总之就是欧洲以及亚洲的诸多语言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源头“原始印欧语(PIE)”,如果单纯从上面的那个谱系我们会发现,英语同德语都是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西支的语言,按理说应该算是亲兄弟了。而拉丁语顶多算是和英语有一个爷爷,而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都是一个被称为“通俗拉丁语”的语言演变分裂出来的。

然而对法语有点了解的都会发现,只要你词汇量足够,看法语文章的时候总能看见大量和英语一样的词汇,如果我们进行一下粗略的统计,按照牛津大辞典里面的单词来看,英语的词源是这么分布的——

500

图 生成了个饼状图,大致描述下英语词源分布。

我们可以发现,本身作为日耳曼系语言的英语,拉丁、法语这两个远房大堂哥竟然占了高达58%的血统,就算我们扔出去法语中9%左右的日耳曼系词源,拉丁系的语言仍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实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例子——

如现在英语的看是“see”,这个来自古英语seon, 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 sehwana。然而目前英语和看有关的词汇,却很少来源于他们自己的see,而是来源于拉丁语的vid,如video(拉丁语看的第一人称陈述式)就成为录像、视频。Visit(参观)就来源于拉丁语看的过去分词vis加上名词后缀it,而视力、视觉vision也就是换了个抽象名词后缀-ion而已。

类似的“听”,英语的hear本来是源自原始日耳曼语*hauzjan 的,而目前的德语是 hören。然而在英语中和听有关的词汇大量都是拉丁词源的——audi,和video一样,audio作为听的第一人称陈述式,在英语里也是听觉的意思,而audit是审计、旁听的意思,audience 表示听众,auditorium 是礼堂、讲堂(orium源自拉丁语表示地点的后缀)。

那么我们在接下来看英语的说“say”,本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 sagjanan,如今的德语是sagen,然而英语中和说有关的词,出现大量的“dict”,这个本来源自拉丁语动词“宣讲“——dicere的动名词形式dict,这个相关的词汇就太多了, 如 dictate (dict+动词后缀ate)听写、命令 ; 加名词后缀-ion的dictation 、独裁者dictator 、预言predict (表示先前的前缀pre+dict), 指示indicate ,当然还有字典 dictionary ,原意是“书写语言的载体”。

同样还有英语里的写write,这个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writan,然而在英语里却有大量源自拉丁语的scribe表示此意,如 inscribe (题写、铭刻); manuscript (手稿); describe (描述)等等,我们会发现,就连人类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英语除了基础词都受到了大量的拉丁系语言的影响。

类似常见的词源里,如今英语里bene-这个词根,如benefit(利益、益处)、benediction(祝福、赐福)等,都是来源于拉丁语里的“good”——bonus。法语里有个很有名的“你好”——Bonjour,就是这个词源,而同语族的意大利语的晚安,buona notte也属于这个词源,在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为代表的拉丁系语言里,这样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然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咋回事呢,只有接触过欧洲史的,你会发现那真是言必谈及古希腊,实际上古希腊作为欧洲东南一个埃及、两河催生出来的高度发达文明,确实称得上是文明之源,要说日耳曼人还在老家北欧和猪住在一起的时候,人家都开始寻找宇宙和人生的深邃了。

不过这个希腊的文化虽然牛逼,但是却一直改不了爱撕逼的本性,只要没有个强敌或者老大,他们就内斗不止,这么一来,号称希腊头号大粉丝、疯狂山寨希腊文化的隔壁意大利兄弟——拉丁人,在城邦罗马的带领下形成“拉丁同盟”,搞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集权国家,不仅仅干掉了北非强国迦太基,还把自己的好老师希腊灭掉,估计都听说过阿基米德不让罗马入侵者踩坏自己的圆那个故事,这个说的就是罗马的崛起。

所以全盘接手欧洲最先进文明的罗马,可以说是文化、军事、经济能力都势不可挡,拉丁语自此成为可以和希腊语并驾齐驱的,拥有大量哲学、自然、文学词汇的“高级语言”,甚至拉丁语自己本身就有大量的希腊语借词,可谓是武装到牙齿了。

随着神人凯撒的出现,这兄弟把西北边凯尔特人的最大根据地高卢(现法国)占领,罗马领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一群从北欧南迁的野蛮存在,在凯尔特人口中被称为ger-mani(临近的人)的族群却让后来的罗马没占到什么便宜,至此之后,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几百年的恩怨纠葛就开始了——

500

图 罗马和日耳曼部落的对峙。

​总之罗马随着内忧外患崩溃掉,光脚不怕穿鞋的日耳曼人却挺过了一次次危机笑到了最后,罗马帝国除了东部希腊语区(东罗马)的领土全被日耳曼人给占领。

奈何罗马文化实在太发达,而早期的日耳曼语,除了日月星辰吃喝拉撒打猎放羊,真的没太多诗词歌赋人生哲学那样的词汇,然而自愿进入文明社会的他们有不得不也变得“文明”起来。所以等到这群蛮族到了罗马核心领土——意大利、西班牙、高卢等地区,就像中国历史上的鲜卑、女真,从内到外很快的就被同化掉了,就像第一个图里面说的,日耳曼人里最能打的哥特人分别占领了意大利和西班牙(东哥特、西哥特),最后搞得自己的语言哥特语都消亡掉,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而在高卢,卡蒂部等部落组成了新的联盟“法兰克”,最终在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这个国家同样非常要求进步,没多少年也被同化掉说了拉丁语,这个也就是现在法语的前身,不过里面或多或少还带有一点点日耳曼语言的成分。

然而作为罗马领土里最偏远的英国倒是命好一点,他们被日耳曼的盎格鲁-萨克森这两个部落带领的入侵者占领,因为那里的罗马氛围也不浓,所以这群人仍然在说着日耳曼语,而莱茵河东部、多瑙河北部也就是现在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地,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人家的地盘,所以还是在说着日耳曼语言,也就是现在德语(高地德语)、荷兰语(低地德语)等的前身。

所以别看日耳曼人占领了西欧,但是西欧的“语言领土”却基本就没变,而且拉丁语作为一个非常发达的语言,确实有着日耳曼诸多语言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古典拉丁语一直都是各个国家之间的通用语言,对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这一带的国家来说,拉丁语就像文言文之于我们,是一种描述经典的书面语。而对于英国这种落后的日耳曼国家,拉丁语则更像是中文之于古日语,是一种贵族的必备本领。

就拿日语来讲,对于不懂日语的人来讲,你听日本人说话是真的完全不懂,然而你去看日本字经常能猜出来大致意思,而且往往越高级的东西,就比如中国流传最多的侵华日军报告、报道等,几乎通篇都是汉字。难道日本还真是中国人跑过去的?

然而读过我其他文章的应该知道,其实日本人先祖以及日语和中国关系真的不大,什么徐福东渡都是我们以讹传讹的东西。日本不像英国,自己没有文字好歹能搞到拉丁字母当拼音用,东方的这位只能用汉字的草书和偏旁自己创出一个拼音字母体系(假名),但是他吸收的大量外来词,往往是不使用假名二是直接使用汉字(真名)的。如果学过日语的应该知道,日本汉字分为音读(汉语音)、训读(和音),不过但凡高级点的词汇,那汉语音的部分就越多,因为对于日本来说,这个岛国原来根本就没有这些概念,但是如果涉及到口语,那这种词汇的数量就会锐减。

比起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这种“半被动半主动”的渗入,英国历史上可就出现了一次完全的被动输入,那就是“诺曼入侵”,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法国的公爵跑去占领了英国当了国王,整个统治阶级的人仍然是纯法语交流,根本就看不起岛上的盎格鲁萨克森人。

从这之后就开启了英国的国王基本都是法国跑过去的爵爷的时代,所以社会架构体系早就变成了上层社会、高级词汇一堆法文的状况,眼看着英语都要玩完,法国说你这不行啊,你要是跑去当国王,那你把我给你的封地还我如何?你这样很尴尬啊。英国说那不行,就算我再英国当国王,你这个法国的地盘那也是我的。就这么个基本矛盾,闹了个轰轰烈烈的英法“百年战争”,最终以英国全盘皆输丢失全部大陆领土告终,英国国王一气之下我去你妹的法语,老子不说了,我不好你大陆也甭想好。

然而这个时候你让他们高贵的法国人再说那种纯粹落后的古英语已经不太可能了,至此之后英语半日耳曼半拉丁的状况基本形成,而且高级词汇正如日本一般,基本都是拉丁系的。

这之后的英国知耻后勇,开始全心全意的当欧洲的搅屎棍不说,他们的目光也转向了星辰大海,在彻底获得海洋霸权之后,这国家的“日不落”地位基本就奠定了。然而在英国进行全方位的工业革命、政治改革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个拉丁语甚至希腊语那是真太高深了,你说人家几千年前的人咋就这么厉害呢?再加上拉丁语、古希腊语这种“死语言”缺乏口语,音变、屈折都很稳定,已经成为完全固定的书面语,那么这个拿来改造成自己的词汇那就非常顺手了。

在英国大家辈出的时代,莎士比亚就根据拉丁语等古典语言搞出了一堆新词,就比如advertising广告、 courtship 求爱、奉承 critic 批评家、generous 慷慨的、fashionable 时髦的、

summit 顶峰 、excitement 刺激、 academy 学院等一堆词汇。牛顿的最著名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那也是拉丁文写的——《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然而你就是不懂拉丁文,你看这玩意也基本能看懂,也基本都源于此。

其实不仅仅拉丁文,希腊文别看在英语里比重并不大,但是作为拉丁人的老师,人家的东西也是字字珠玑的,而且英文引进的不少拉丁文,本身也是二手的希腊文,就比如前面说的那个academy(源自柏拉图家旁边的小树林)。再比如很多高级词汇其实都是希腊词源,如——drama(戏剧)、comedy(喜剧)、 tragedy(悲剧)、democracy(民主) 、 botany(植物学), physics(物理学), zoology(动物学)等、源自拉丁语的单词有bonus(红利), formula(公式), stratum(层), genius(天才), advantage(优势), vote(投票)。

这里也顺便讲个小规律,因为缺少送气音,英语里不少ph 其实都是来自希腊语的Φφ (phi)、如philosophy(φιλο σοφία),再比如chemistry(化学)、orchestra(管弦乐)里的“ ch”都来自希腊语的Χχ(chi);rh往往来自希腊字母的ρ(rho) ,如rhythm(韵律),就来自于希腊语的ρυθμός(拉丁字母转写rhythmos)。还有mn往往来源于希腊字母μ,如“mnemonic”,而ps往往来自希腊语的ψ(psi),虽然英语读音只能是s,但是也要强行写成ps,如——psychology(心理学)。你会发现英语本身还是按照“简化”的读音去读,然而还要强行写上希腊语的转写字母,你也可以看成这是对一系列古典语言的尊重吧。

而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日本同样如此,他们重新在故纸堆里找了一堆汉字词,然后连改意带重组搞出来一堆“和制汉语”——“民主”、“哲学”、“电话”等等,反倒后来逆输入回中国。而英语也随着英国、美国在世界上更替的霸主地位,也开始取代拉丁语的地位,成为一种高级的通用语言、学术语言。

其实就连中国也是一样,《诗经》、《史记》无非也是当年的口语白话,然而随着口语的迅速变迁,这种相对稳定的古语也是我们创造大量新词的源泉,就像你说“洗面奶”“养颜”总不能说“洗脸奶”、“养脸”不是?文言文从新文化运动之后使用的也并不多了,但是为啥还是不能取消文言文教育,毕竟这个是汉语的灵魂啊。

然而你英语再厉害,那不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是。而且我说到这里你也会发现,知道为啥人家欧洲人动辄会那么多语言,而我们背个GRE,总感觉那些学术词汇一脸抓瞎了吧。

其实这个就是学习古典语言的意义啊。不过还是比起日本人,英国人还是蛮幸福的,毕竟拉丁语作为和日耳曼系语言同源的存在,其实是有着很好玩的内在转化规律的,然而日本人可就是面对着和自己核心词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汉语了。

2019-05-07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企“滚雪球式”增长,“韩国该慌了”

“美国弃疗、欧洲遇阻,中国会是最后救星”

“特朗普一顿操作,美国人都得吃素”

美国已陷入宪法危机?马斯克炮轰:这些人在搞政变!

殖民复辟?他宣称将“占领”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