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最初始的投资来源大部分也是外资
【本文来自《改名婆罗多的印度,就能一步登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利益只是钱的分配问题,你说错了,中国基建最初始的投资来源大部分也是外资。90年代经济下行,很多基建都是靠港资和西方资金的,沪宁等等高速,当年中国所有的跨江大桥的箱梁安装都是靠日本公司。当时经济发展电力不足,李嘉诚在无锡就投资用飞机发动机做电网的备用电源项目,稳定电网,当时在德国FBB工作,用同事就参加这个项目。有德国公司参加过锡澄高速的投标。现在印度到处是工地,西方可以扶起来更差的中国也能扶起来现在的印度。IPHONE15也开始在印度开始代工,等到IPHONE代工超过中国,恐怕就在三五年内,那意味着什么?印度经济有自己更独特的特点,巨大的主要面向消费的国内市场。更发达的服务贸易,更好的与西方的英语沟通。更独立的司法,法制,更自由的第四监督,媒体。更别提更年轻,更大的人口,随着经济发展更大更稳定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吸引力也会快速发展。
举国造成了资源错配,浪费了宝贵的资源,造成权力寻租。没有形成适合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造成现在产业升级困难甚至无望。当年的大炼钢铁现在的大炼芯片哪个成功了?市场化才能更好的配置资源,更有效率,才能带来整个社会所有人民福祉的提升。要记住最基本的经济原则,分工带来效率,竞争才能带来繁荣。中国的发展根本没有什么设计,而是放松管制,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政府甚至县域经济自然开始互相竞争,争投资,争人争钱,经济自然就繁荣起来了。政府向人民放权,人民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也自然发挥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