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研发遇阻,俄罗斯新飞船首飞再推迟
来源:航天五线谱
近日,俄罗斯新空间站首席设计师透露,新一代雄鹰号载人飞船首飞推迟至2028年。该飞船将对接俄罗斯轨道站,未来代替现役的联盟号载人飞船。雄鹰号飞船有哪些新功能和亮点?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难题?又具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新飞船新亮点
雄鹰号飞船是俄罗斯正在研发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取代目前的联盟号飞船执行近地轨道载人飞行任务,未来还将用于载人登月乃至登陆火星任务。
新飞船的研制起步于2006年,俄罗斯与欧空局联合开展先进载人运输系统研究,初步设计方案组合了欧洲自动货运飞船的服务舱和联盟号飞船的轨道舱。2009年双方合作终止,俄罗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启动研制未来载人运输系统,这是一种兼顾近地轨道和登月任务的飞船,最后被命名为“雄鹰号”。该命名来自沙皇时代彼得大帝下令建造的第一艘战船,颇具纪念意义。
雄鹰号飞船为“乘员舱+服务舱”两舱式构型,采用可重复使用设计,可搭载4~6名航天员。飞船针对近地轨道飞行和月球轨道飞行研制了两个版本,配合大小不同的服务舱。前者质量17吨,由安加拉-A5火箭在东方发射场发射,可将乘员组送至国际空间站和未来2028年建成的俄罗斯轨道站;后者质量约21.4吨,原计划用叶尼塞超重型火箭发射。
雄鹰号飞船效果图
与“联盟号”一样,雄鹰号飞船没有机翼,同时具备全自动和手动对接功能,飞船推进系统强大,可保障飞船与轨道设施对接和再次对接,然后安全返回地球。
相比“联盟号”,雄鹰号飞船面向新时代,展现出很多新特点,如可重复使用设计和更长的在轨服务时间。公开资料显示,雄鹰号飞船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作为轨道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绕地球飞行,时长至少为356天,是“联盟号”的2倍;赴月飞行时长不超过30天,上述情况下可重复飞行10次。雄鹰号飞船执行月球任务时,成为绕月轨道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时长不超过180天,这种情况下可重复飞行3~4次。
雄鹰号飞船也对可靠性设计提出更高要求。雄鹰号飞船在寿命期内的可靠性指标为完成飞行计划的概率不小于0.95,且对强度上最高目标使用期限提高到0.99。飞船结构元件、机构和星载系统的设计可经受两次故障,即在发生一次故障时能够确保完成飞行计划,两次故障时能够确保乘员安全。
技术上的新突破
作为面向未来太空探索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雄鹰号飞船从结构设计到任务流程都有很多创新。
在船载系统方面,雄鹰号飞船使用了新型控制面板,配备灵活菜单和数据显示格式的液晶显示器,在更加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的支持下,可为飞船提供实时的通信、方向查找和导航服务。
在乘员舱方面,雄鹰号飞船按单一体积概念设计,舱内设有航天员日常生活区域,可满足饮食、休息和处理个人卫生的需求。每位乘组人员的自由活动范围增加到2.3立方米,是联盟号飞船的两倍。
作为星际飞船,在月球、火星等飞行任务中,航天员面临更强烈的宇宙辐射风险,需要飞船提供更好的辐射防护;在返回地球阶段,飞船以更高速度进入地球大气,气动加热非常剧烈。与联盟号飞船相比,雄鹰号飞船所具有的热防护性能允许它在返回时以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
在飞船能源方面,“雄鹰号”使用太阳能电池替代了电化学发电机。
雄鹰号飞船继承了快速对接和精准着陆能力。飞船发射6小时即可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待任务完成后,雄鹰号飞船及其所载货物通过返回系统,修正飞行轨迹,确保飞船在返回时能够以所需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入地球大气层。
在返回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之前,返回舱与飞船分离,在设计区域内受控下降,然后借助由降落伞系统、软着陆发动机和起落架组成的着陆装置完成飞船软着陆。雄鹰号飞船的降落伞系统比“联盟号”更加可靠,即使3个降落伞中有一个出现故障,系统也能正常运行。飞行任务完成后,返回舱将作为新飞船的组成部分,用于下一次载人和载货航天飞行。
在着陆方式上,联盟号飞船的着陆半径约为28公里,受地形因素制约,只能将着陆地点设在哈萨克斯坦广阔平坦的草原地区。雄鹰号飞船多次更改设计,采用降落伞-喷气式着陆系统,解决预定着陆点风漂移问题,将飞船着陆精度缩小至5~7公里半径范围,使返回舱能够在俄罗斯境内正常降落。
俄罗斯从去年开始为新飞船建设着陆区综合体,根据初步设计,雄鹰号飞船月球任务的着陆地点设在奥伦堡东南64公里处。
前景与挑战
近年来,俄罗斯着力重塑载人航天工程体系,在维持国际空间站运行的同时,着力推进本国空间站建设,在东方发射场建设新的载人航天基地,包括新的运载系统、地面基础设施、为航天员提供保障的综合设施以及其他配套设施。雄鹰号飞船将承担未来俄罗斯载人飞行的重任,是载人航天工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联盟号飞船作为目前俄罗斯载人航天主要工具,已有近60年的历史,发射次数之多、改进型号之多,让其他载人飞船难以望其项背。现役的联盟MS飞船通过更新电子设备,实现全数字化,自动化程度、落点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这些改进技术的一部分也用于研制雄鹰号飞船。
不过受原始设计影响,联盟号飞船的指标已经落后,返回舱非常拥挤,相比其他国家新一代载人飞船差距更加明显,已无法满足未来载人飞行任务需求,尤其不适用于载人深空探测活动。
雄鹰号飞船的主要任务是将俄罗斯航天员送上月球,其次是进行近地轨道载人飞行,目前还没有飞行到小行星的要求,但俄罗斯已将火星纳入目标。根据最新消息,雄鹰号飞船已推迟至2028年从东方航天发射场进行2次发射,分别为无人试飞和载人试飞,并对接俄罗斯轨道站。
目前飞船已经历多轮测试工作,如2020年开展的绳索触发逃逸装置测试,2021年进行的单个结构元件、仪器和组件的制造和测试工作,未来还将开展逃逸救生系统试验、载人飞船降落伞系统测试等工作。
雄鹰号飞船研制超过10年,至今未见曙光。与俄罗斯其他重大航天项目相似,飞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不足导致进度不断拖延。飞船原计划在2015年发射,但因为技术和经费原因,进度大幅落后于原计划。迄今为止,飞船仍处于研发阶段,而且技术系统的研发还有很大的经费缺口。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实际仍延续着苏联时代的成果,创新较少,航天工业陷入不停改进、改装的境况中。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直到2021年才完成更新,过时的联盟号飞船不断改进,同时代的双子星、阿波罗飞船早已进入博物馆,联盟号飞船却还要工作下一个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些都影响了俄罗斯航天工业的向前发展。
目前俄罗斯轨道站、雄鹰号飞船的时间节点都卡在2028年,届时国际空间站将退役。那么,俄罗斯载人航天事业在未来5年能否开创新局面,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