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诈骗园的卖惨故事越来越离谱了

作者:雷斯林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 raistlin2017

500

关于缅甸诈骗园区的故事越来越玄幻了。

好多人在网上开直播,说自己被骗去、被绑去。热搜上也动不动说谁谁刚下飞机就被绑了。

所以现在有一种常见误解,说大部分人都是被绑去缅甸诈骗的,是身不由己的。

中国人都是好的,中国人不骗中国人,都是被迫的。很可惜,这是一种过度美化的误解。

过去行骗的人之中,有一类人就是为了当罪犯而专门去的。

不久前的热搜里一名反诈警察就说:“95%的人都是自愿过去的。”

500

没有那么多逼良为娼。

大部分去的人就是打算去骗人去害人的。他们觉得去了做坏事能赚大钱。结果发现赚不了钱,于是开始编故事。

他们的故事疑点重重,有的以自鸣得意的口吻说着常识性错误。

疑点1,泰铢装两麻袋都装不下?

一位前电诈成员回忆,赎自己回来的20万人民币兑换成泰铢后,两个麻袋都装不下。

500

1人民币换5泰铢,20万人民币也就是100万泰铢。(其实不到)

泰铢有500泰铢和1000泰铢的纸币,100万泰铢就是1000-2000张纸币。一张1000泰铢纸币大概1.4克重,100万泰铢大概1.4kg-2.8kg,需要装满两个麻袋吗?

我怀疑讲故事的人从来没见过泰铢。

疑点2,开车1个多小时从昆明到边境?

有一个被骗者回忆,自己到昆明见朋友,朋友说在西双版纳。

500

他上了朋友派来的车,没想到喝水就晕,等他醒来,这辆开了一个多小时的五菱宏光已经把他送到边境线了。

500

按地图导航来看,从昆明长水机场到靠近缅甸的边境城市,起码要5小时,有的甚至超过10小时。

500

如果讲述者没记错的话,那五菱宏光当时开得有多快呢?

疑点3,人在曼谷,刚下飞机,被绑缅北?

有的亲历者说,在曼谷下了飞机,有朋友来接他。

上了一辆车后,他喝了朋友送来的矿泉水,然后就晕了,醒来发现自己到了妙瓦底诈骗园区。(许多地图上妙瓦底又作苗瓦迪)

500

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到缅甸妙瓦底有五六百公里,这只是直接到妙瓦底的导航距离。

500

实际先到的是口岸,叫泰国湄索镇(Mae Sot 又作美索),隔着莫艾河,对面才是妙瓦底。

到了边境口岸是要检查才能放行的。

500

另外,莫艾河上还有泰国水警在巡逻。

这些情况下,一个人晕着被运过去,有非常大的难度。

就算他们把这些全部都搞定了,那他们去更近一些的清迈去绑人不好吗?那不是还省邮费吗?

更别说,与妙瓦底隔岸相望的泰国湄索就有机场,去那里来回可能不到15公里。

500

这个人有什么特异功能不成?一定要把他绑了。

疑点4,大老板忘记了同伴?

他确实有点特殊。

他说自己身家千万元,坐拥一百多家旅行社,去年到云南旅游,高铁上一名邻座乘客跟他推荐泰国游的生意。

约好后,这位老板去泰国考察,但在曼谷机场被迷晕,后来被带去妙瓦底做诈骗。

当他逃回国内后,邻座乘客就神隐了。

实际上,中国高铁是实名制,他又有对方的联系方式,回国后可以让警察找到对方,不至于如今一嘴都不提这个人。

500

所以,对方用了假名,还是说根本没有这么一个邻座乘客。

另外,绑匪要的是钱,既然他那么有钱,绑匪完全可以第一时间跟他家人要赎金。

直接一次性要几十万,几百万赎金不好吗?

500

反而花了50多天,逼他学诈骗技巧,软硬兼施要让他完成业绩。

这不得不令人怀疑绑匪的专业性。

要不就是自述的信息里有一部分失真了。

当然,看多了上面这些案例,我更想吐槽的是,人家辛辛苦苦针对你,一环扣一环付出巨大人力财力,就为了把没什么经验的你骗去缅北做诈骗。

很傻逼啊。

你可以怀疑罪犯的道德,但不能怀疑他们的智商。你会和钱过不去,但他们从来不会。

500

讲完上面这些故事,我和大家一样满脑子疑惑。但这么多疑惑似乎又不重要。

你怎么过边境来到缅甸的,轻描淡写。

骗你的人是谁,一笔带过。

你怎么会信那么离谱的招聘信息呢,我人怪好。

重要的是都怪缅甸,都怪缅北,都怪KK园区。

以致于“醒来已是缅甸”在互联网上都成为一个梗了。

现在一些求助信息里更是提到,一喝醉就能到缅甸。

500

有一些网友分不清这是真实事件,还是说套用模板博取同情的慈善广告。

除了自己是受害者,这些故事里暴力细节倒很细致。

被打得很惨,想逃又很难逃,跳下几层的高楼,面临死亡威胁,差点儿要五脏六腑要被掏空……

500

没办法,只要一个人到了缅甸过得很惨,就迎合了互联网传播的语境。

没多少人会去关心细节,有些漏洞也无关紧要。

所以到底怎么回事呢?

一种解释就是,他们之中有人自愿去当诈骗犯。

他们知道那边有恶人,他们以为自己去那边能做施暴的恶人,可结果他们发现那边生活太苦,赚不到钱。

然后回来。

这不就是套路吗?把自己塑造成了纯粹的上当受骗者,多少有点老人听话水的故事意味。

很多老人上当受骗了,不会是说自己输入转账密码的,只说自己被拍拍肩膀,就晕倒了,醒了后发现钱被坏蛋转走了。

不可否认迷药确实存在,比如用于麻醉的药物就在临床上使用着。

但是迷药麻药的麻醉效果是很难精准控制到秒的,甚至精确到一两分钟都很难。

用得少,几滴可能起不到麻醉效果;用多了可能让受害者痛不欲生,内脏受损,有生命危险。

海南警方也辟谣过,不存在“一吸即晕”的迷药。

500

拿听话水来解释自己被骗,不过是不愿意说出关键信息罢了。

甚至可能在掩盖一个颠覆故事原样的真相。

500

《孤注一掷》里,金晨演的梁安娜不在乎诈骗违不违法。

一开始她偷渡越过边境线,就是明知故犯的行为。

500

她也知道去境外干线上赌场伤天害理,但为了一个月15万元的高薪,她很认真地假扮美女荷官引受害者上钩。

有时候工作中不顺心,也没打算跑路,因为觉得自己能赚大钱。

直到发现拿不到钱了,她想跑。可是陆经理(王传君饰演)岂能善罢甘休。

他强行按住她的头,毫不避讳地敞开自己的腿部,唆使下属配合,听话。

500

好在梁安娜最后保了一条命,活着回来了。

我觉得梁安娜这个角色非常难得,电影塑造出一个真正自愿过去干诈骗的角色。

而不是二分法地制造要么都是骗去的,要么都是被绑去的艺术形象。

《孤注一掷》电影开头,一个女警官进行防诈骗宣传时说:“每个人都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她是在提醒我们,根本没有这么多单纯被骗去,被绑去的。

多的反而是那些没钱了想赚快钱的,能有多快就多块,能有多狠就多恨的人。

他们想赚快钱是因为在国内混得很差。

有可能是欠债几十万几百万的人,或者是在国内找不到像样工作的,也可能是街头混混,或者已经无家可归了……

这基本是一群翻身无望,却又想一夜暴富的人。

踏踏实实四个字在他们身上可能一辈子没出现过几次。

500

当他们成为骗子后,紧抓人性弱点,精准布局,并借助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让潜在受害者无处遁形。

就这样,他们给团伙赚到钱了,但自己发财的计划没有如愿。

贪心被别的贪心吃了,不甘被其他不甘碾压,循环往复。

在缅甸诈骗园区,诈骗利润远远超过贩毒,那人性的指导意义就不大了,只有谁比谁更狠的竞赛了。

最后赢家往往不是去当客服的这些人。

500

国务院联席办发布过一个数据:

截至2022年3月,累计审查缅甸回流人员43786人,偷渡人员10589人,70%的偷渡目的是从事电信诈骗。

借助这组数据可以说明,有的亲历者一边偷渡和从事电信诈骗,成为罪犯;一边又被园区领导折磨迫害,成为受害者。

两件事并不矛盾。

只不过受害者完整形象常常难以公之于众,公众愿意相信他们说的故事版本。

至于他们为什么伪装,仔细思考一下原因也很简单:

他们回来后不想被法律追责,或者少被追责,因为偷渡和做诈骗的都是需要回来接受审判的。

​毕竟我是完美受害者,我那么可怜,你们还不帮帮我啊。

500

美化经历不仅能减少损失,也许会有意外收获,这正是亲历者圈子里的新现象:

“更多的是以为自己能赚钱,自愿去了,去了发现赚不了多少钱,就说自己是被绑去强迫的。

结果回来,靠讲缅甸的故事赚到钱了。”

回国后焕发事业第二春,谁能想得到呢;可这算不算一种骗呢,或许又很难说得清了。

不可否认有一定比例的人真是被骗过去的,羊入虎口后,不得不做一些坏事生存下去。

所以我也不是想高高在上指责受害者。

然而,吹开迷雾去认识缅甸诈骗这件事,才能有效减少犯罪行为。

过去需要这样,现在更需要这样。

2021年,缅北诈骗分子被抓捕回国,他们集体忏悔,里面有段话反复上热搜:

“我在缅北做诈骗,现在回到祖国妈妈怀抱,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我是中国人,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也希望这句话早点成为绝唱。

500

发表于上海市
2023-09-02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之前怎么没人去阿勒泰?没必要拍西方感兴趣的作品”

美俄核潜艇同时现身古巴,“让人想起冷战”

又一名校回应!要不要破格录取,到底听谁的?

瑞士和会上,他忍不住说了实话:他们不来,无法影响俄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对话李世默:他们想控制话语权,但我们不能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