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非常方便专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本文来自《为什么世界主要语言文字唯独汉字停止了演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表音文字的记忆限制导致专业性科技性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普及,因为大部分普通人看不懂,要专门学习才能入门。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医],矽肺病。

就这个单词来说,只有相关医学专业的英语人士才能明白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的含义。

但任何一位掌握汉字的人都能明白“矽肺病”的含义,因为汉字是叠加复合场景记忆和理解,我们看到这个词“矽肺病”,首先,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病”,然后我们知道这个病跟“肺”有关,然后我们知道这个肺病跟“矽”有关。

就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词的人都能获得准确的大量的信息,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非专业人士也能与专业人士交流,二者之间没有语言词汇的隔离,非常方便专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二、其实汉字才是最利于“抽象思维”的。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如果你要翻译成表音文字,你几乎无法把其中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信息量太大了,可以写成一片论文。

但我们的汉字只需要6个就能把所有的抽象思维表达出来,因为这是好多场景的叠加。

恰好表音文字才是最不擅长抽象思维的表达的,因为每个标音词汇都是具象的,不能一个词表达多个事物,所以才需要对新生事物不断的创造新词汇。标音文字的优点是精准性强,所以在科研等具象细微的表述上有优势。

三、我们现在学的是简化字,教学上以强制记忆为主,这也是为了书写方便而造成的学习方便的损失。

如果真的让你从最早的甲骨文字学起造字逻辑,反倒更加容易。

例如“末”字,意思是事物的结尾。造字逻辑是:用十表示事物,在十的下端用加强符号=标注,表示这个事物进行到结尾了。

十型表示了事物的上下左右四个维度,加强符号=放在不同的维度表达不同的意思。

这样的字的含义一目了然,你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记住这个场景就行。

随着场景叠加,很多新造的字就笔画很多,不便于书写了;然后我们历朝历代都对文字进行了合并、规范化和简化,方便书写,这也就造成了学习上理解损失,某些字我们不得不强制记忆。

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稳固创造了核心字库,依靠这个1500字左右的字库,我们可以做任何的知识传播与信息沟通。

而且我们还可以造新字,例如“砼”字,“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

发表于河北省
2023-07-30
社会 健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财长收到短信:刚救助米莱,他就抢中国订单

习近平等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港府是否要求新加坡引渡罗冠聪?李家超发声

“中国是700磅大猩猩,我们这几家算不上真正对手”

“美国业界仍一头雾水,中方已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