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源之一是文化自信。世界文明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不间断延续下来,其他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都衰亡不能延续,甚至当时的种族也早已消亡了不见踪迹。文明传承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精神方面历史和共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传承塑造共同记忆和认同上《史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用的实际发挥要靠各种群体的阅读和学以致用,在学和用中增加自信。
《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集史文哲于一体。成书两千多年来,读者无数,读法各异。正如读过《孙子兵法》的无数将领,有的战无不胜,有的败军亡国。从不同的着眼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
绝大多数人是在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学习了《史记》中的一些篇章,如《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不同时期收录有所不同。那时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局部的历史有一些认识,对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些体会。这些学习对了解中华文明,形成共同认同,提高语文能力都有价值。由于学习是零散的,多数是被动的,难在多年后还有太深刻的印象。
对《史记》的主动学习,主要有兴趣性和实用研究性学习,前者修身养性,后者经世致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下列类型。
基于历史的学习。这是最基本的,看史记,知道中国止于汉武帝前的历史、春秋战国及西汉前期著名人物生平事迹。估计这也是90%以上的人的学习。
基于历史叙事和文学的学习。司马迁1万字项羽本纪,写的那么传神,刻画了项羽叱咤风云的一生。用1万字写当代人物一生,如何写。司马迁在人物传记中,寥寥数语,非常传神,准确,有气势。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舍身剌秦王的荆轲,叱咤风云的项羽,豁达大度而又不拘小节的刘邦等众多人物,莫不栩栩如生。如评论白起:“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候”。穰候:“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穰首者,穰候之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多简洁概括。
基于做人的学习。商鞅、李斯死于非命,范睢倒是能听取蔡泽的劝说,辞去相位。“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多少贪官、权臣死于非命。识势是前提,知而后行是关键。魏惠王不用、不杀商鞅,是他不识,到商鞅统兵破魏时,后悔晚已。
基于制度研究的学习。秦以后没有一个王朝超过300年(虽然北宋南宋加起来是超过300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朝代),也没有一个朝代经历一百五十年后最高统治集团还能保持锐气和进取精神,军队更有战斗力更能打仗。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很多统治时间很长,在历史进程中经历数百年还能保持锐气和变得更强大,如吴国、楚国、秦国等。这些和历史条件、观念和制度等有关。政权的核心要素是最高权力的统一、稳定、运行的活力和效力。最高权力继承中的无序、混乱是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国家很多在这些方面都存在问题。保持时间很长有序的是吴国(从泰伯开基到阖闾才有杀君夺位)、燕国在继承上也是混乱少的国家,秦只有一个时期比较混乱。其他如晋国、齐国、楚国、鲁国、陈国、卫国、宋国、郑国都比较混乱。最高权力把持者君主和核心圈权力行使者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也是政权稳定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乐毅在报遗燕惠王书说到: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到了秦以后的帝国时代,再也不可能了,几乎都是灭绝性的处理,这为阿谀奉承、两面人提供了肥沃土壤。
其他还有基于历史考证、哲学、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等的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