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拿联合国安理会席位撩拨印度,美苏到底跟尼赫鲁承诺了什么?
中国下印度上!美苏拿联合国安理会席位撩拨印度,让印度人念念不忘70年,美苏到底跟尼赫鲁承诺了什么?
本文译自Quora,原标题:Is it true that Nehru rejected a permanent seat offered to India 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by The US, and if so, why did Nehru do so, and if not, from whence is this rumor derived?
原文很长(8534字),本段为节选,对翻译文感兴趣可搜索【樱落】前|往查看数千篇翻译文。
-
-
AJIT SHUKLA
Former Tech Lead and Solutions Architect
前技术负责人和解决方案架构师
这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印度不管怎么说都缺乏有关其历史事件的书面证据,这导致了对印度以外有关该话题的其他记录的依赖。
这里有一本关于这个话题的新书:《不以中国为代价:印度和联合国安理会,1950年》
本书引用尼赫鲁纪念馆和图书馆的印度档案材料表明,美国希望看到印度加入安理会的动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崛起,而这一事件是非白人国家试图利用联合国促进其自身冷战利益的早期例子。
1955年,苏联提出了另一项提议,但尼赫鲁拒绝了这一提议,声称“提议”不是真实的,而更像是一种探听印度观点的手段。
希望这能对这个话题有所启发。
-
-
Sushant Deoskar
Lives in India (2019–present)
生活在印度(2019年至今)
我对联合国安理会和印度的历史以及尼赫鲁的参与所作的这一小部分推断可以澄清这个问题。
1945年10月,世界主要大国成立了联合国。自那时以来,安理会在管理世界敏感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印度对安理会席位的争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最重要的是尼赫鲁的关键参与及其在印度参选安理会席位中的作用受到了高度的谴责。
1955年,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总理布尔加宁(Bulganin)就此与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谈。布尔加宁问尼赫鲁,如果印度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他会怎么做,这实际上是一项在安理会取代中国的提议。对此,尼赫鲁回答说,印度日后可作为安理会第6个成员国,因为这件事现在会对该国与中国的关系造成干扰。他还质疑在这一影响巨大的事件之后不太可能对《联合国宪章》进行修订,布尔加宁对此反应冷淡。
布尔加宁同意,现在不是迈出这么大一步的时候。布尔加宁希望在没有任何确切承诺的情况下,征求印度对加入安理会的看法。为了证实尼赫鲁对印度外交政策的批判性思考,我们不能排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安理会成立期间就已经支持中国担任常任理事国这样一个事实,这是美国对中国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中所做出的努力的认可。
1950年美国向印度提出加入联合国安理会的提议也是基于类似的理由。从一开始,中国的加入就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当时大国的支持和反对。
例如,英国首相丘吉尔(Churchill)在1945年就坚决反对将中国纳入其中。
-
-
Reetika Gupta
Blogger, Writer, Content Developer,Lives in California2019–present
博主、作家、内容开发者,2019年至今生活在加州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公正和不带政治色彩的。我将通过一些可靠的消息来源来阐明我所听到的和读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与同盟国法国、英国、美国、苏联以及中国之间的对抗,最后盟军赢得了战争。
虽然联合国的成立时基于以前的设想,但赢得战争的国家(即盟国)获得了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的资格。联合国于1945年正式成立。
虽然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我们当时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我们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获得解放,因此无法获得安理会的席位。
现在,根据消息来源,1955年8月2日,尼赫鲁总理给各邦首席部长们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明确提到,美国非正式地邀请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UNSC)常任理事国以取代中国。
但他否认了这一提议,称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是非常不公平的。
分享“尼赫鲁1947-1964年致谢伊夫部长的信第4卷”的摘录
更有趣的是,尼赫鲁总理在1955年9月27日被JN Parekh博士问及印度是否收到加入联合国的邀请时,他否认了任何关于正式或非正式邀请的提议。
无论如何,尼赫鲁总理拒绝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地缘政治条件不利于印度成为机会主义者。
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时,美中关系恶化了。
于是,美国决定用印度取代中国。也有人说,苏联明确表示,如果这是美国发起的提议,那么它们会动用否决权。
当时的印度承受不起中苏两国的敌视。
此外,印度从未收到联合国(正式或非正式)的任何直接的邀请。
然而,我们可以辩论并说这就是做出重大决定的方式。我们本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和我们的合作来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然而,也许尼赫鲁总理已经经过深思熟虑并认为拒绝是一个最好的举措。
不管是什么情况,没有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肯定会给印度带来巨大的影响。
-
-
Shashank Goyal
lived in India
曾在印度生活
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在1949年中国内战后,印度被提议取代中华萌国(又名台湾地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最近几天,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材料,下面我将列出其中一些内容。
-
1.尼赫鲁先生给首席部长的信
Ø尼赫鲁在1955年8月2日的一封信中通知各邦首席部长,美国“建议”印度在安理会取代中国。
Ø以下摘自尼赫鲁先生的《致首席部长的信第4卷(1947-196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印度政府,1988年,第237页,可通过此链接在线查阅-
https://ia801606.us.archive.org/20/items/in.ernet.dli.2015.54646/2015.54646.Letters-To-Chief-Ministers-1947-1964-Vol-4_text.pdf
-
2.与Vijayalakshmi Pandit女士的通信
Ø印度驻美国大使Vijayalakshmi Pandit(也是尼赫鲁的妹妹)在1950年8月24日的一封信中写道,美国国务院急于让印度在安理会取代中国。
Ø对此,尼赫鲁在1950年8月30日的信中证实,他并不热衷于接受这一提议,因为这将是“对中国的侮辱”。
-
3.安东·哈德博士(Dr. Anton Harder)的研究论文
Ø安东·哈德博士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在中国、印度和国际外交领域有着特殊的专长。
Ø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印关系。
Ø他的论文包括以上引用的信件以及与苏联的尼古拉·布尔加宁(Nicolai Bulganin)的交流。
Ø布尔加宁说苏联建议印度成为安理会的“第6个成员国”。尼赫鲁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同时提到“美国的一些人”也建议印度加入安理会,但这会给中国带来问题。
Ø哈尔德博士题为“不以中国为代价”的完整研究论文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在线访问-
https://www.wilsoncenter.org/sites/default/files/cwihp_working_paper_76_not_at_the_cost_of_china.pdf
-
4.Shashi Tharoor博士的书
Ø沙希·塔鲁尔(Shashi Tharoor)博士是国大党成员,曾长期在联合国担任外交官,他在《尼赫鲁——印度的发明》一书中写道,尼赫鲁确实拒绝了印度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邀请。
Ø2004年1月,《印度教徒报》也引用了这一点。
Ø2019年3月15日,塔鲁尔在推特上发布了有关争议的消息,并解释了尼赫鲁拒绝这一提议的原因。尽管如此,这仍然证实了确实有人提出了这些提议,尼赫鲁决定拒绝这些提议并转而支持中国。
来源:印度教徒报和沙希·塔鲁尔博士在推特上的已验证账户
-
5.新闻门户TheWire
Ø新闻门户网站“TheWire”以只发布反印度人民党/反莫迪的内容而闻名,它也重新推出了安东·哈德博士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Ø上面同样的研究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但TheWire对尼赫鲁的决定表示欢呼,它们还增加了一个标题,称提议是“一个诱饵”。
Ø不管人们对这一提议是“诱饵”还是“机会”的看法如何,事实仍然是确实存在一个对印度的提议,尼赫鲁先生也确实拒绝了。
来源:TheWire
-
尼赫鲁拒绝的理由:
从上面可以明显看出——
Ø尼赫鲁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他可能认为唯一可以取代中华萌国(台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尤其是因为印度在1950年就已经承认了它们代表中国(尽管美国在1979年才承认)。
Ø他热衷于与该地区的国家(苏联和中国)而不是与美国建立良好的关系。据推测,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取代中国将同时冒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苏联在1950年立即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
Ø尼赫鲁希望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但不能以“取代中国”的方式。他的做法是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萌国,然后让联合国修改其宪章,将印度纳入其作为“第6个成员国”(这从未发生过)。
混淆的原因:
Ø如上所述,1955年8月,尼赫鲁先生亲自致函各邦首席部长,通知他们他决定拒绝印度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提议。
Ø然而,一个月后的1955年9月,他在议会说“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提议”,这并不完全正确。
Ø当时没有社交媒体,主流媒体也没有今天那么强大,尼赫鲁很可能在议会发表了一份可能被误读的声明。
.
原文较长(8534字)有删节,查看更多译文可点击:樱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