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发展史 ——中国是如何掌握第二代喷气战斗机技术的?

米格-21是经典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于1953年开始设计的一款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

米格-21战斗机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制空战斗机,原型其改进型(包含仿制、改良型)共生产了10000多架,是20世纪产量、装备数量最多的喷气战斗机之一。

 

米格-21被苏联大量销往国外,至少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空军装备了这种飞机。

除中国以外,苏联还授权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国进行了特许生产,在捷克斯洛伐克及印度各有一条生产线。

500

在米格-21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多款改型。

米格-21主要的生产型号是米格-21ПP,米格-21ПФ,米格-21М,米格-21МФ,米格-21比斯等。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从苏联引进了米格-21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我国的歼7系列战斗机。

为掌握米格-21的技术,我国航空工业的先辈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但是掌握米格-21的技术并非易事,看看我国航空工业的先辈们是如何做到的!

 

米格-21技术的消化过程——徐舜寿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回了全部援华专家。

1961年2月,赫鲁晓夫突然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米格-21歼击机的制造权。

1961年3月30日,经过艰苦的谈判,刘亚楼将军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协议。合同规定,苏联将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中国生产米格-21飞机的特许权,但所有的技术援助都是有偿的。

500

米格-21的技术引进是在中苏关系破裂后才进行的,两国关系的恶化对米格-21的技术引进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苏联有关部门在协议生效5个月后就将制造米格-21技术资料陆续交付给沈阳飞机制造厂,这些资料包括米格-21的制造图纸,工艺资料和强度报告。但是我国的技术人员核查后发现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不是完整的,苏方故意将一些重要技术资料扣下,仅靠这些资料是无法制造米格-21的。

此外,按合同规定苏联要向我国提供一批组装米格-21的零部件,但是其中的一部分零件根本无法装配成飞机。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我们之所以会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

发现这些问题后,国务院迅速作出决定:飞机设计、制造等部门要对米格-21飞机进行全面的“技术摸透”,为自行设计和制造新型歼击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内部文件中,米格-21飞机又被称做62式飞机。

 

米格-21飞机的技术摸底工作是徐舜寿具体领导和组织的。

 

徐舜寿,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人,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

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组,1944年赴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实习,1956年8月任中国首个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1961年8月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一任技术副所长。

500

技术摸透的第一步是复制资料。

复制米格-21飞机的全套图纸、技术资料,将俄文资料转化为我国的飞机制造厂能看懂和使用的中文资料。

复制的资料将提供给生产单位(飞机制造厂)与使用单位(空军),保证工厂能顺利仿制成功与部队正常使用。

 

米格-21飞机图纸资料的翻译、复制工作从1961年四季度开始。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集中了12个设计研究室90%的技术人员和100余名描图员,10名翻译,112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派了12名技术员,25名翻译一起工作。

徐舜寿在叶正大副所长和黄志千总设计师的协助下,全面组织领导这项工作。

徐舜寿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对复制工作提出了“全、好、快”的要求。

 

“全”是指全部设计资料,包括:飞机图纸、技术条件、强度计算报告等都要复制,苏联缺少图纸资料的要照实物测绘补齐。

“好”是指要保证原文正确的地方,不得译错描错,而原文有错的地方要校对出来,经过必要的协调,使图纸能用于成批生产。此外描图质量不要出差错,线条、字迹也要达到较高水平。

“快”是指为了保证研究工作早日开展及根据112厂提出的生产准备需要,全部工作要按规定计划如期完成。

 

1962年底,米格-21飞机的图纸翻译复制任务全部完成。总共复制飞机图纸33038(A4)页,技术条件72份1002(A4)页,更改单1680(A4)页,强度计算报告6702(A4)页,随机工具设备图纸资料1840(A4)页。

在图纸复制过程中,对原文图纸更改了10879处,其中较大的更改31处;遗留问题169处,较大的保留14项,有待在进一步摸透中解决。

图纸质量良好,基本满足了对米格-21飞机工厂仿制生产的要求。

 

技术摸透的第二步是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反向设计。

 

苏联提供的米格-21图纸和技术资料只是告诉了我们“是什么”,但没有告诉我国的科研人员“为什么”!

如果只知道“是什么”,我们最多只能造出一样的飞机,而无法解决这架飞机本身存在的问题。而苏联提供给我们的米格-21是早期的型号,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并不是苏联大量装备的型号。

要改进米格-21,解决苏联提供资料的缺陷,前提是我们必须知道“为什么”。

 

 

资料复制相当于抄作业,摸透学习就相当于做习题。

我们国家喷气式飞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是一片空白,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步骤使得我们直接掌握了超音速技术,苏联的帮助对我们实现这样大的跨越式巨大的。

经过资料复制和有组织的摸透学习,设计人员基本上熟悉了超音速飞机的结构和系统的工作原理,对飞机的各部件构造和系统的安装方式有了较深的理解,对飞机的性能和使用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技术关键问题打下了基础,也为专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到1963年二季度,米格-21飞机第一阶段的摸透学习任务基本结束。

 

以徐舜寿、黄志千、沈尔康、蒋成英四人署名的《62式飞机关键技术问题和研究方案》,由徐舜寿代表做了报告。这份报告集中了62式飞机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的摸透情况。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顾诵芬、管德、肖声、冯钟越、李克唐等分别做了气动力、气动弹性分析、弹射救生装置、强度计算等专题报告。

在报告会后,整理出版了“摸透米格-21飞机经验汇编”

500

到1964年6月,米格-21飞机第二阶段的摸透学习基本完成。

这期间,完成了米格-21飞机强度计算报告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等39项课题任务;进行了27项高、低速吹风试验;并进行了进气道地面试验、刚度试验、共振试验等64项试验。

通过这些计算与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资料,同时学习和掌握了计算和试验方法。

 

技术摸透的第三步是达到仿制的目标。

 

根据协议,苏联须向我方提供米格-21飞机散件和零部件用于组装。

其中散装状态的为15架,工艺分离状态的为1架,工艺组合状态的为2架,零件状态为2架,合计20架。

因此保证散装件装配成整机并完成试飞,也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由叶正大负责。1963年2月,他率领30名技术人员(后增加到60名)参加米格-21飞机散装件装配工作,并配合工厂进行仿制米格-21飞机的技术准备工作。

 

1964年4月30日,用苏联散装件装配的首架米格-21飞机首次试飞成功,飞机性能良好。1964年12月底,米格-21飞机散装件首批装配的10架已全部出厂交付部队使用。

1965年又交付部队4架。

 

 

米格-21飞机的摸透是601所成立以来承担的第一个科研设计任务。在徐舜寿的具体领导下,这项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通过摸透任务,601所在超音速飞机的设计方面积累了技术储备,为下一步自行设计超音速歼击机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可惜由于空军的决策问题(歼6万岁)以及国内政治局势(文革)的影响,米格-21的改进工作受到影响,未能由601所继续进行下去。

1969年,沈飞将米格-21飞机的所有资料交给成飞,后续的改进工作转移成飞。

 

 

技术摸透的第四步是定型改进。

 

1964 年10 月,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预备会议在沈阳601 所召开。

六院院长唐延杰主持,副院长徐立行和有关院所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会上,唐院长分析了国际国内面临的严峻形势,传达了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关于加速新一代战斗机研制的最新指示,同时下达了研制新型战斗机的任务。

宋文骢在会议上汇报了双发“歼7 综合改进方案”,

会议最后决定:先上双发方案,采用两台带空心气冷涡轮叶片改进的815 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

会议还确定,新机采用两条腿走路:双发方案由601 所总设计师黄志千和总体室王南寿负责;单发方案由副所长叶正大和总体室谢光负责——这就是后来的歼8和歼9。

500

第四步要解决的是遇到问题“怎么办”?

我国航空工业的先驱们在走完前三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第四步。

虽然由于我们的基础薄弱,在第四步花了较长的时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被拉大了。

但是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们掌握了学习技术的方法,踏踏实实地打牢基础,这为80年代后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米格-21的改型——总设计师屠基达和宋文骢的故事

 

我国从苏联引进的米格-21型号是米格-21Ф-K13昼间型,这是早期的一款型号。

这个型号存在重大缺陷,且作战效能低,并不是苏联大量生产的型号。

苏联后期改进米格-21ПP,米格-21ПФ,米格-21М,米格-21МФ,米格-21比斯都是全天候战斗型号。

印度从苏联引进仿制的即是米格-21ПФ和米格-21МФ型。

 

1、弹射救生装置存在重大缺陷。

弹射救生装置座高较低(离飞行员头部过近容易发生碰撞)、座舱盖容易爆裂、结构复杂、锁的开闭环节多、易导致弹射救生失败。

根据屠基达院士的回忆,歼7飞机原型救生不安全是空军最大的担心。当时国内歼7飞机共有七次重大事故,其中迫降成功二次,五次跳伞,其中四次一等事故,飞行员都牺牲了,一次二等事故,但飞行员被压伤颈椎导致终身残废。

 

2、座舱和头盔等设计制造问题影响目视距离

飞行员向前观察时,要通过复层的防弹玻璃和座舱盖的前玻璃,透过的光线七折八扣,透光率打了几次折扣,飞行员视力再好也看不远。

飞行员最远只能看到5~6千米。

 

3、歼7原型机的战斗效能低

没有全功能雷达不能夜战,也不易发现目标。

K-13(霹雳-2)导弹空战命中率低,只装1门航炮和携带60发炮弹,近战火力不足。

高空高速纵向阻尼不足,瞄准光环上下晃动难以瞄准射击。

高空高速留空时间短,19000米高度多则3分钟(不开加力起飞)、少则1.5分钟(开加力起飞)。

起飞着陆滑跑距离长,地面机动作战能力差。

 

 

对歼7进行改进,特别是弹射救生装置的改进被称为“革命+救命的事”(屠基达)。同时为歼7配上一个真正的雷达,不仅是夜间、复杂气象战斗的需要,也是白天作战的需要。

我国从70年开始就对从苏联引进的米格-21进行持续的改进,发展了多个型号如歼7Ⅰ型,歼7Ⅱ型,歼7Ⅲ型,歼7M等多个型号。

我们将重点叙述歼7M的研发过程,因为这个型号是从西方引进子系统安装在改进后的歼7型号上,充分展示了我国的技术人员不仅有能力改进苏联引进的技术,而且有能力将西方的子系统集成在苏联技术上。

歼7M的研制成功是我国技术人员完全、掌握第二代喷气式发动机技术的标志。

歼7M不仅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经济上也是极其成功的,是我国在80-90年代主要的出口型号。

 

7型:

总设计师:屠基达

主要改进项目:加左机炮、改无级调锥及唇口改圆三项。

定型时间:1975年设计定型并转入小批生产

 

7型:

总设计师:屠基达

1974年5月,三机部正式下达任务,由132厂负责歼7弹射救生改型工作。

 

主要改进项目:座椅改为敞开式火箭弹射座椅,可实现零高度救生;舱盖改为固定风挡和后折返舱盖,取消原有的防弹玻璃。

 

定型时间:1979年完成设计定刑并转入批量生产。

 

7Ⅲ型

总设计师:宋文骢

主要改进项目:换装涡喷13型发动机;安装JL-7型雷达;换装新的火控系统等。

 

定型时间:1987年设计定型并转入批量生产。

500

歼7M

歼7M最初的合同是从英国马可尼公司引进7项设备为空军改装100架歼7飞机。引进的7项设备分别是:大气机,雷达高度表,电台和保密机,静止变流机,照相枪,测距雷达和平视显示器。

通过改进,将歼7改为具有全天候战斗能力的战斗机。

飞机改型由我们自己负责,设备装机后的试飞双方共同负责。

 

由于国民经济调整,中央决定从马可尼公司引进的项目“停止工程,撤销合同,不再谈判。”

如果我们撕毁合同,那么不仅有经济损失(已经支付的定金以及赔偿马可尼公司的违约金),还有外交声誉的损失(国际关系的政治账)。

此外,中止合同对我国喷气式战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次重大损失。改装雷达提高歼7的战斗效能是我国战斗机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并且战斗机上装平视显示器对我们是一项重大技术进步,是国际发展的主流。如果失去这次机会,必然严重影响我国战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

 

如果要经济上不损失,技术上又能保住希望,只能继续执行与马可尼公司达成的合同,但是需要把引进设备装上飞机卖出去,以出养进。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时正好有约旦来我国购买歼7。约方表示可以考虑装有平显的歼7飞机,同时还要改进雷达等项目以提高歼7的战斗效能。

 

500

歼7M合同的最大挑战在于时间的紧迫!

与约旦的合同是1981年6月签字,8月付预订金后生效。

出口合同的16个月内即1982年,就要交付20架歼7B型机。B型机要改进飞行员弹射救生性能,要提高飞机成附件寿命,并必须装上红外格斗导弹。

 

约旦要改型的飞机,不仅进度急,而且改型项目多,没有技术鉴定定型的时间,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一次成功。

最突出的问题是引进航电设备满足不了飞机出口的进度,合同订的飞机出口时间要早于引进合同的设备进口时间半年。但飞机出口时问晚了约旦就不要飞机了。

在与约旦签订合同时,我方是冒了极大风险的。屠基达院士作为总设计师,承担了极大的压力!

 

但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国航空工业按时完成了歼7M出口合同!

没有装引进设备的歼7M型飞机,于1983年8月30日即首飞上天了。又用改装飞机做了其他项目试飞。

1984年4月完成了第一架完整的歼7M型飞机的总装,1984年7月第一小批飞机经过出厂试飞胜利地装箱发运出口,同年底完成第一个30架飞机的出口。

1985年5月前全部60架出口飞机已发运完毕。

这一惊人的速度,是由任何重大步骤都保证一次成功、紧张的组织工作和确保质量的技术工作作后盾,广大职工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在上级正确领导和兄弟单位大力协作下全厂上下决心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一曲胜利凯歌。(屠基达院士回忆)

 

 

在完成约旦的出口合同后,歼7M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打出了名气,有多个国家来我国洽谈购买。

1984年6月,应巴基斯坦空军的要求,两架歼7M飞机转场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基地,由巴方飞行员进行实弹打靶和对抗飞行。当时我国空军还没有空空机炮实弹打靶的能力。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组织了20个飞行日,40个起落的飞行。分别进行了空空机炮、空地机炮、空地火箭和空地炸弹的实弹打靶,以及与歼6、幻影5、F-16的积极对抗飞行。这是歼7M型飞机的第一次实弹打靶和与西方飞机实战模拟,也是巴方飞行员第一次在歼7M型飞机上进行这类飞行。即便如此,打靶结果还是证明歼7M型的火控系统精度比原歼7M的瞄准具精度提高一倍。

至于飞机,巴方飞行员认为“幻影5飞机除续航性能外,空战是打不过歼7M型飞机的”,与F-16比,雷达和机动性都不如F-16,但可以与之周旋。

 

歼7M飞机这次出国亮相,对阿拉伯世界的各国空军,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歼7M的继续出口,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前景。

 

 

歼7M型飞机是上个世纪我国军机出口的支柱,创造了一个机型出口创汇最多的纪录。

为了出口,最后共引进380多套马可尼航电设备,装备飞机。

到1990年止,各型歼7已出口到 亚、非、美等洲的多个国家,为国家创汇8亿多美元。

1985年,歼7M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500

此后,我国又相继发展了歼7MP,歼7P,歼7G,歼7MB和歼7N等多种型号,国内自用型号也在持续改进。

这就是掌握技术的好处,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改进飞机。

印度在60年代同样从苏联引进了米格-21的技术,但是印度始终未能掌握技术。

印度米格-21的产量一直受制于苏联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平均每年仅有20架左右,且印度没有能力对米格-21进行改进,甚至连制造和维修的质量都令人堪忧。

印度米格-21系列飞机坠毁的数量达到数百架!

 

总结

 

从歼7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我们为掌握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技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最终的结果也是让人满意的,我们掌握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技术,不仅能够对从苏联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进,而且成功实现了出口。

在歼7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航空工业战斗机研发的技术领军人物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包括徐舜寿,屠基达、宋文骢、顾诵芬等。

 

500

掌握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技术只是起点。

航空工业的技术发展速度飞快,美国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研发成功,而此时我们才刚刚开始进行歼7的改进工作。

但是只要拥有技术基础、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就会最终追赶上去。

歼10和歼20就是我们成功追赶的标志。

500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淡墨集》,屠基达;

2、《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顾诵芬,师元光;

3、《宋文骢传》,张伟杰,舒德骑;

4、《叶正大将军回忆录》;

5、《顾诵芬自传》;

6、《为祖国航空拼搏一生》,徐昌裕;

7、《刘鸿志回忆录》。

发表于广东省
2023-06-12
军事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哪来的谈判?特朗普在臆想,中国会给他狠狠上一课”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5死超500伤

俄军宣布完全收复库尔斯克,乌方否认

见完泽连斯基,特朗普:普京也许只是在敷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