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现场的管理人员月薪普遍在一万以上
【本文来自《我最近做了几个工伤的案件,工地上的小工,基本上是干一天400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工地现场的管理人员月薪普遍在一万以上,现场的作业民工分长期工、打短的日工、包工、包活的。长期工是施工方或者劳务队雇佣的嫡系杂牌军,力工为主,啥活都干,一天2/300元钱,这是整个工地工资起准线,好处是旱涝保收,有时忙有时闲。打短的是不以工地为根据地的,这是活跃在各个城市的突击队,有众多的小队长,就像麻雀一样清晨呼拉一群飞过来,晚上扑啦啦又全飞走,不留一丝痕迹。这种形式甲方、总包方、监理公司都比较讨厌,因为队伍的不稳定很容易造成质量不稳定以及施工进度无法有力控制,但它很符合建筑工程的生产特点,所以一直旺盛的存在。
打个比方,做一个高层基础底板、地下室以及裙房钢筋用工量很大,像底板铺钢筋需要几百号钢筋工同时作业在一两天内完成,而到标准层后只需要十几二十个人跟着工序走即可,钢筋劳务队就没法在一个工地大量配置工人数量,人力市场就这么诞生了。有人可以提供这个人力,你要多少有多少,小面包拉着一堆人六点开干,晚上六点收工,一天一点钱,我们叫一天一瞪眼,日薪根据季节、工艺难度、市场紧缺程度变化片频繁,以钢筋工绑线的为例大致在三、五百块钱一工日。他们是中国绝不加班、加班必须给钱的坚定践行者,谁说也没用,加班必须给足钱,还得看老子愿不愿意挣这个钱。这个群体大多是全家离巢,两口子打工租租最破烂的房子孩子寄读,辛苦不少但一个人的收入可以维持日常另一个人的就攒起来了。打短的其实就是前些年拖欠农民工工资愈演愈烈的产物,农民工宁肯一天少赚一半的钱也要一把一搂,最后形成了一个市场。这个市场的毛病在于没有保障,工资有了保障了,其他的都没有保障了
包工的包活的多见于技术工种,工资标准相差很大,一天三四百、七八百的都有,和季节也有很大关系,像我们这里抹灰的,春天四五百就很好找,秋天七八百甚至上千一天还找不着,不过那也只是秋后的蚂蚱,因为那几天以后他们也没活干了,一分钱一天也没人请了,猫冬了
回到开始,工地管理人员月薪一万出头及以上,大致和长期力工一个档,其他的大致都比管理人员高。至于说累不累分怎么看,我进厂时的老师傅说我们你们这样懒踏踏的这么点轻快活都嫌累小日本早把你打死了。以我的经历我看现在的工地工人工作强度在我们那时候就是玩了,。现在建筑工地的工作强度和流水线工厂比较的话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有张有弛,是跟着工序走的。钢筋干的时候其他工种在打扑克,模板施工也是如此,砼施工时除了看筋看模和管理人员都在玩。但有一点最不好,环境脏!工时不定
上面有提到欠薪问题,这个各地不一样,各家公司也有差别,就我这干了一辈子施工的人来看,它已经不算是个社会问题,但是也有问题,但是不严重,不是普遍性的
长远的看,也许不用太远,建筑乃至装修行业的蓝领工资大涨是必然的,干工地老头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干这个在拼命,小一辈是为了不再像老子那样拼死拼活的工地在学习,整个社会都拿环卫和工地民工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另一面建筑行业是中国第一大用工领域,直接从事人员近亿,去工地看看,三十多岁的凤毛麟角,五十多岁的才是主流。工程不能停,那就只能涨价。原来到日本、香港考察时觉得他们的钢筋工日薪两千多人民币有点扯淡,现在有点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