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世界经济走向及我国复苏路径简析
一、背景简述。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经历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衰退之一,各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速纷纷跌入谷底。2021年,得益于各国加强防疫措施,经济活动显著增多,世界经济规模大幅回升并超过疫情前水平。然而在2022年初,乌俄冲突不但使欧洲经济再陷泥潭,更推动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飙升;加之美联储持续加息,通货膨胀迅速蔓延全球……在此背景下,多国先后宣布全面解除疫情管控(与病毒“共存”),以减少经济活动阻碍,促进生产生活加速恢复。其中,英国、美国、新加坡是解除管控较早(分别为2022年2、3、4月)、且经济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上述三国在近年、特别是解除管控后的经济数据走势,对我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可对我国疫后经济复苏路径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对美、英、新三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疫情以来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解读,并根据我国近期的各项宏观数据分析复苏路径,预测国内下半年经济政策走向。
二、美、英、新经济数据解读。
1、疫后波动幅度收窄,经济增长陷入颓势。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英国统计局、新加坡统计局)
从疫情以来美国、英国、新加坡各季度GDP环比增长率来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20年Q1-Q4,此阶段三国走势相同,皆表现为上半年的较大负增长与下半年的快速回升;二是2021年Q1-2022年Q1,此阶段三国经济走势出现分化,但整体变动幅度有所减少,基本控制在0-10%内;三是2022年Q2至今,即三国全面取消疫情管控之后,经济波动幅度进一步收窄,且美、英两国增长趋缓,特别是英国已在一年内陷入0.1%的增长颓势,经济活力大幅缩减。而新加坡虽在2023Q1增速略高于前两国,但其增长是建立在2022Q3、Q4环比下降的基数之上,整体形势反而更为不佳。因此可以看出,在取消疫情管控后,经济发展的波动会明显变小,但疫情长期影响下对世界经济活力造成的损害难以在短期内修复,加之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扰动,由此造成的经济增长滞缓或将在2023年下半年延续。
2、美国服务消费维稳,持续支撑经济复苏。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从2020年以来美国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环比增长率变动来看,明显可以发现服务消费的变动幅度较小,且自2020年Q3起便持续维持环比正增长,成为美国疫后消费复苏的稳定推动力。而在美国全面取消疫情管控后,其增长幅度较2021年略有下降,但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美国国内通胀高企、及美联储持续加息,居民整体消费意愿下降所致。此外,近年美国的商品消费往往在Q3、Q4有显著增长,故下半年其内需规模较有望实现提升,有助于提振该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信心,或将成为加速复苏的重要契机。
3、英国遭遇复苏瓶颈,二三产业增长停滞。
(数据来源:英国统计局)
结合图表来看,英国的疫中、疫后经济变动呈不同的走向趋势。2020年Q1-Q4,制造业在经历二季度衰退后快速回升,且明显超过疫情前规模;而在此期间,服务业却持续下降,直到2021年Q2才摆脱困境,并以超20%的环比增长率快速复苏。但在服务业回暖之时,英国的制造业却悄然走低,在2021年Q3-2022年Q3期间保持着-1%左右的持续下滑状态。整体来看,服务业对英国经济复苏起着更为长期的强力带动作用。但在全面取消疫情管控后,英国的服务业增长速度随之下降,到近两个季度,与制造业维持着相似的低迷状态,2022年Q4为1.1%、2023年Q1进一步减至0.7%,两大核心产业的增长放缓,使其疫后经济复苏基本停滞,衰退危机初步显现。
4、疫后CPI温和上涨,经济动能承压收缩。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英国统计局、新加坡统计局)
自2022年Q2以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月度CPI指数皆整体呈现温和上升的趋势。其中,美国从288.6上涨至302.9,涨幅约5%,相较于疫情前2019年CPI涨幅(7.3%)有一定下降,且2023年年初环比上涨幅度小于2022年年初,使近期美国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回落;英国从120上涨至130.4,涨幅约9%,整体通胀水平稍高,且与其近一年GDP状况结合,形成了高通胀、低增长的不利经济形势;新加坡从106.5上涨至112.7,涨幅约6%,相较于美、英更为合理,近期经济走向更为乐观。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Q1,美、新两国CPI环比增长皆较低,分别为0.4%、1.1%,加之两者属于贸易大国,在本国经济增长动能收缩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停滞。
三、全球经济走势简析。
1、不同经济体同步变动,经济增长整体放缓。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近五年来,全球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GDP增长率保持着同步变动。疫情前,二者增长率分别约为4%、2%;疫情爆发当年,二者增长率分别降至-2%、-4%左右;此后在2021年快速回升至7%、5%左右;2022年有所回落,发展中经济体基本与疫情前增长率持平,而发达经济体增长率则略高于疫情前约0.5%。整体来看,全球经济增速保持着放缓的趋势,且结合2023年Q1主要经济体开局不佳的近状,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较2022年稍有下降。
2、发达国家复苏较快,新兴经济体近状不一。
(数据来源:以上国家相关部门公开资料)
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来看,一方面,相近经济规模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会快于发展中国家,如英国、新加坡的2022年GDP/2019年GDP比值皆大于与其近似的巴西、越南;另一方面,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复苏水平有较大差距,如印度、巴西同为“金砖国家”,巴西在2022年GDP仅为2019年的101.6%,而印度则高达119.8%,且两者皆低于近年大量承接我国产业转移的越南(122.3%)。此外,印度、新加坡、越南的高复苏比值,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近年的快速发展,可能正使世界经济中心发生微妙的转移,东亚、东南亚地区或将成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引领者,并进一步取代欧美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四、浅析我国复苏路径。
由于我国全面解除疫情管控较晚,进入疫后经济恢复期仅约半年。但2022-2023年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乌俄危机、欧美银行业暴雷等事件正取代新冠,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在外部经济整体不佳的状况下,外需难以实现增长,通过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复苏将是必行之路。
1、加码服务消费,合理释放内需。
若要扩大内需,寻找合适的突破口是关键。从上文对美、英两国的经济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服务业是其疫后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在我国,近期同样出现了服务消费走热、商品消费遇冷的显著特征。4月份,我国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43.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10%,对扩大内需起突出带动作用;而同期各类商品消费增长仅10%-20%左右,部分商品消费,如商品房更是下跌近50%。因此,大力引导服务类消费,将是实现内需增长的有效途径。
2、稳定居民就业,提高消费预期。
有了正确的内需增长点,提高居民消费预期才能更加充分地释放消费力,这便需要使消费者有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与收入。但2023年以来,我国青年失业率逐月走高,4月份已突破20%。年轻消费者是服务类消费的重要人群和相关社媒话题的主要发声者,过高的失业率不仅会大大降低该类人群消费预期,更可能对社会整体消费情绪产生影响,导致居民消费持续走低。因此,保障居民就业、特别是青年人群就业,将对促进消费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收入分配存在偏差,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约3.8%,低于GDP增速(4.5%),表明收入分配偏向政企、居民收入提高过慢,难以从宏观格局提振消费。
3、减负中小企业,拉动民间投资。
从保障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再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便是重中之重。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约80%的就业岗位,而一季度中小企业利润反而出现了持续的负增长,与国有企业同期超12%利润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既表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并未在解除管控后迎来预期中的改善,也使得4月份国内民间投资增速下降至0.4%的低水平。当下,通过国家财政政策为其减负、及各类行业扶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才能快速解决就业问题、提高消费预期,并传导至服务业增长,进而带动内需整体增长。
由此可发现,消费、就业、投资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只有全方位的配套政策,才能真正带动消费增长,实现经济复苏。未来,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和国内消费不及预期的双重压力,预计国家将实施更具进取性的发展战略、及适当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以更为直接、有力的财政政策扶持以服务业为首的关键性产业,在稳定疫后经济的基础上寻求加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