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王新广告"筷子吃汉堡"炒热种族歧视话题

这是超低质量的愤怒事件。。。但是小心,可能是个某种招数。

首先说,这广告没有种族歧视。这广告传播了什么负面刻板印象呢?根本没有攻击性。有可能引起对中国、中国人或中国文化负面评论吗?几率太小了吧。。。就像如果有一个广告写人拿刀叉吃汉堡,虽然有些怪,这不是歧视白人。


我不能断定在中国是什么回事,但是最近几个月我看到很多在中国网上 “反对种族歧视” 被闹起的事件,非常像白人如何引导亚裔社区里舆论的方式。就是为了冷却大众对于”种族歧视“话题的群体动力,并降低你的说服力。热起来的都是一些非常难得说成“种族歧视”的事件,所以每回很多人拿走的总结都变成 “这不是种族歧视”、“这是过于敏感了”。想想最近的几个中国网上”种族歧视“热题,Zara和雀斑、Vogue和“审美多元化”、这次汉堡拿筷子。。。是不是都让人看完走出去有点感觉 “怎么那么多人都有玻璃心啊?这点事都闹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关注种族歧视这话题的人、花极少时间读这类题目的人、只是看热题的人的舆论引导。

有些我说的可能不准,因为我根本不清楚那一堆中国自媒体账号最开始推这个事件、谁控制谁、那些账号背后老板都是谁、舆论扩散流程是什么样的。

但是我把白人对付亚裔社区舆论常用的方案讲一下,给例子让你参考我说的是否适合你看见的情况,是否符合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最后还是得你自己定论总结。


你看到亚裔社区内声音大的“黄皮白左”的社交软件平台(很多都有背后资金支持的),会专门挑最鸡毛蒜皮、最没有说服力的种族歧视事件去闹事。是不是感觉我们很玻璃心?这其实是最符合白男的利益的舆论引导出来的话题,并不是自然的愤怒。

最有说服力的种族歧视事件永远闹不大。像Ken Jeong那个去雄化的小丑的所有的“作品”,就是个非常典型的、白男媒体高管最喜欢的“现代东亚男minstrel show”。除了在一些非常小的舆论社区内,那些愤怒事件从来没有进入主流话题,没有上过主流媒体。

而最容易被人攻击为“玻璃心”的种族歧视事件总是抓头条。很快就上各种美国主流媒体。社交软件上赞数和分享数暴涨(不像是没有机器人在后面充数)。一下子你感觉“大家都在说这个话题”(注意,这是个感觉,创造一个感觉大家都在感兴趣说一个事情,你就会更大几率会去关注一个事情,去讨论一个本来你不感兴趣的话题)。

像那次一个白女穿旗袍,然后被Twitter上骂"cultural appropriation"(什么歧视中国文化等等)闹得非常大。这就是后者类型的事件。

吐槽一下。像jere_bare这账号是典型黄皮白左,不是黄左,是胆小废物。只敢杠自己人、杠白女、可能杠白右redneck、杠被主流媒体已经杠的人,但是永远不敢杠neoliberal白男,因为那些人付他钱、付他学费/奖学金。但是就是这种人被转载为“亚裔社区的意见领袖”

171K 的赞,差不多数目的转载,57.5K 的留言。可能在微博上,这不算什么量,但是这是在Twitter上算是非常大的热量度。。。我不认为穿个旗袍在普通情况下会闹这么大,太多其他例子都没有爆炸(比如asianschlong的“FOTB”讽刺片也有白女穿旗袍)。挺奇怪的热度。

然后数不清的主流媒体 Washington Post,New York Times,CNBC,CNN 等等,都给报一遍,要“讨论美国社会反亚裔的种族歧视”。。。我这里不一一链接了,但是上回关注这个事的人会有印象,知道我说的。

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种族歧视”,比这个事件严重的太多了,为什么就这个被闹那么大?事情好像都传到中国媒体这边了。

我听到有很多 在西方的亚裔人拼命去想出 “为什么这白女穿旗袍是种族歧视” 的论点(因为它们的朋友圈都在讨论,“巧好”一样方向的情绪,它相信/尊敬的大V也在愤怒,所以它自己也被带着愤怒了,所以要 “愤怒事后去返回来找原因 justify 它的愤怒”;不是因为某些违反自己利益的原因而导致愤怒情绪,而是先被带愤怒了 然后为了要辩解自己、辩解自己的朋友、辩解自己的阵营、辩解自己的政Zhi倾向、辩解自己尊敬的大V,再返回去找那些”为什么我们被触怒了“的原因)。

的确,有些论点好像有点意思(我这里不解释 "cultural appropriation" 我个人认为弊多于利的social justice“愤怒引火点话题”,太长了),但是 因为都是事后我才听到有人非常费劲地去解释 “为什么我们的愤怒是对的”,那些论点的说服力都不是很强,根本不是最开始闹出来你听到的原因。


“白男”这种策略是什么目的?

谁知道是谁,到底是哪个组织。是私人的、公家的、还是4chan一样的“志愿者”群体?我就简称白男算了,因为美国顶尖舆论引导/媒体管理人物肯定是以白男为核心的圈子,就这群人最有利益去操控亚裔社区的舆论趋势。

这是误导你、引导你去“喊狼”的策略,自己灭自己阵营的说服力,让其他人厌倦你的言论。在所有可能同情的外界和自己群体的中立人士的脑子里形成 “这群体真是玻璃心”、“它们这么小的事都感觉受伤害”、“如果这么小的事都哭喊这么严重,说明它们并没有太多抱怨,都是吃饱了撑的” 的刻板印象,因为外界观察到的 只是 成为主流媒体讨论的事件,而不是说服力强的事件。下回真正有种族歧视了,外界的同情心会减少,脑子里自动归类为上几次“喊狼”的事件,连关注都不感兴趣了,打消 去了解 的动力。(outrage fatigue)

每一次的选择被闹大的事件的说服力不是很强,一次一次得消耗你的群体“愤怒动力”,钝化下一次的动力。本来你自己的群体是被醒觉了,有愤怒了,认识到了种族歧视的存在,都有意念要行动。但是每一次被闹大的都是这些说服力弱的事件,所以每一次都最终被熄火,都最终失败,被大体群众的反驳打下来,这就慢慢地冷却了社区行动力,让人感觉“发言反对有什么用,最终都会输的”。然后就会渐渐接受以后的歧视。

可能你现在的反应是不敢信,觉得是“多想了”,“阴谋论”了。我没办法,不信也就算了,因为这些事情可能在中国你不用担心,但是顶尖白人的心机真的很多,在那种环境里要了解自己社区内的舆论趋势,就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在中国或亚洲文化,都是倾向于 把顶尖的人才放在STEM里、放在科研里。但是白人是非常注重舆论引导、PR、媒体,因为西方社会是围绕着群体意见,所以有非常多的最最顶尖的白人人才 被allocate到这些方向。而英美又是这方面最顶尖的,世界上话语影响力最大,媒体工业最发达。你最后听到的媒体里讲的事情都是这一堆西方最聪明的人,收大工资,写长篇大论(例子),在背后专门想如何引导舆论。诈中有诈,想过一层还有另外一层,永远 比 任何普通观众(不花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会多想几层,永远不可能完全猜透它们的用意。真是防不胜防。兵不厌诈?也可以说 “舆论引导”不厌诈。

你就读读 Cambridge Analytica 的事迹和手段,看它们的舆论引导有多么的聪明、有多么创新,真是吓死人。


像这个真正有严重种族歧视的问题:为什么没人吐槽破产姐妹里歧视亚裔阿憨,这难道不是歧视亚洲人吗?,冷的可怜,17个关注者,2万以下浏览量。亚裔社区和中国有醒觉的人们怎么讨论,说了几年了,从没上热榜。

这个「巨型筷子吃汉堡」,根本没有说服力的歧视,立刻上知乎热榜第3,立刻上百万浏览量。好像在微博上闹得非常大?

对我来说,这是巨大的嫌疑,就是有人在选择性放大和缩小事件、引导舆论,产生的这个效果。有可能付钱上热榜,好像知乎和微博都有很多付钱上热榜的项目。有可能那几个开始叫的自媒体账号是付钱说的话。

“爱国”热了,就立刻变成一个生意。好像“反种族歧视”的话题,几年前根本不热,现在也在中国热了,也就立刻变成另一种被媒体生意利用的话题。这种有其他元素而闹起的“反种族歧视” 舆论,就得仔细想想背后策略。我这里也不能推理出全理由,因为我不可能知道。我只能提出一些新的要考虑到的策略,供参考。请有更多信息的人完成这个拼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