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报道淄博,标题满满烧烤味儿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英国《经济学人》5月11日文章报道“淄博烧烤热”,标题和导语写得很诱人,越嚼越有味道。请看:

500

英文新闻写作在选词用词方面有个原则: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本文既然以“烧烤(barbecue)”“烤串儿(kebab)”为题,选词用词必然要向这个主题靠拢。副标题里的动词“grill”最常用的意思就是“烧烤”,引申开来可形象地表达“盘问”之意。此处,“grill”表达“analyze closely”之意。

导语部分,一句话点明文章主旨:“淄博烧烤热”与中国经济的关系。

前后两个“consumption”,意思不同。前者表达“吃(the act of eating)”,后者表达经济学上的“消费”。

透过“淄博烧烤热”观察中国经济,有人心生乐观,认为这是经济复苏的好兆头;有人嗅出危机,质疑这股热究竟能持续多久,以及年轻人“特种兵式旅游('special-ops' travel)”究竟能释放多少消费力。

总之,淄博烧烤火出圈的密码以及前景引人深思,好似一个“迷(mystery)”。《经济学人》编辑部似乎还嫌“mystery”不够诱人,又以肥美多汁的“meaty”来修饰,吊起读者胃口。当然,此处的“meaty”是引申用法:

Prompting considerable thought: a meaty theme for study and debate. (《美国传统词典》)

标题里的“grill”与“meaty”都体现了“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一选词原则,既切题又增色,满满烧烤味儿。

细心的读者应该也已注意到标题与导语中的“头韵”修辞。“头韵”给文字增添节奏感,是《经济学人》编辑部最常用的构词技巧之一。

meaty mystery ("m" sound)

kebab consumption  ("k" sound)

country's consumption ("k" sound)

新闻写作中,标题和导语好似“开胃菜”,分量虽小但极考验功力,写得好能让读者“食欲大开”。诸位读外媒,记得多品一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