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青年普遍存在?年轻人真的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吗?

5月9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了”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1.6亿,讨论量1万余条,引起广大网友热议。

“互联网中所谓的‘断亲’,并非是一种断绝亲戚关系,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202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的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到,“断亲”行为确实呈现了年轻化特征。

通过调查发放并回收的1200份有效样本显示,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18~25岁、26~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绝大多数的“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这说明青年“断亲”现象确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不仅与远房亲戚不来往,甚至与二代以内的叔叔、姨姨、舅舅等也不怎么沟通交流。

记者浏览网络平台中的留言发现,对于为何“断亲”,网友也纷纷给出了不同答案,有的表示是亲戚太八卦,“我工作亲戚说我还不找对象,我找对象他们说我不结婚,我结婚他们说我不生孩子……”也有网友表示是生活压力大、没有过多空余时间和资金,“走动需要经济维持,多的不说,水果总得提百十来块的,而接待客人的人家需要好菜好饭招待,也增加负担。”

也有网友表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越来越认识到亲人的重要,家人的爱永远不可缺失”“下班后和家人聊聊天,感觉也挺放松的。”

5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逍认为,年轻人的“断亲”原因有几个方面:

1.城市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父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城市定居,年轻人和亲戚们并没有在一个城市,生活上没有交集,接受的教育不同,价值观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生活圈子。

2.人际需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际交往渠道多元化,青少年更喜欢个性化、灵活化的交流方式,网络满足了他们人际方面的心理需求,使现实关系中的亲情淡薄,情感疏离。

3.自我意识:当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就会实现自我提升,年轻人更关注内心世界,自我意识增强,对于不能提供情绪价值,不能给予情感支持的关系,就会屏蔽、减少,从而构建个人空间,确定人际边界。

“家长们需要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承担的责任,多理解、多倾听,多问年轻人努力工作的过程,少问获得了什么结果;多问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情绪体验,少激励、少指责、少支招。”杨逍说,年轻人需要懂得,父辈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形成了时代性的观点,要带着尊重的态度,正面表达自己的想法,真实地告诉目前的生活现状,真诚地说明内心的边界感,不回避、不打岔、不退缩。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在对年轻人“断亲”现象研究中提到,虽然由于经济、社会、技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中国传统亲戚关系的嬗变,年轻世代呈现了“断亲”现象,但随着“90后”“00后”青年群体逐渐走入婚姻并成为父母之后,他们便创造出了自己一代的核心家庭……更为关键的是自己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人父母。大多数人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才会真正长大、懂事,学会感恩。这种心理的变化,便包含了亲缘唤醒的过程。等到他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时,相信他们同样会唤醒亲缘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守护者,承担起亲缘关系维系者的使命。今日之“断亲”青年,总会有“认亲”的一天,迟早而已。

(节选自华商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