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看燃油车的末日

一、展会礼品发放控制上的不专业

今年上海车展又双㕛叒爆出参展企业的负面大新闻了。

参展是企业最重要的营销活动之一,各行各业都有。一般只有几天时间的展会,仅展台租用和装展费用,少者十几万,多者数百万投入,就用这么几天时间就拆除了。因此,如果不事先精力策划,展会上用心接待客户,不仅大量营销费用白花了,而且搞不好起反作用。

500

我从事过几十年营销工作,过去每年都会有很多次亲自负责策划并参加大量国内外的展会、在展会上直接与客户交流。因此可以说是有资格从展会营销专业角度讨论一下这次事件的。

在展会上向客户发礼品是一个几乎所有行业展会上厂家都会有的惯例做法。需要强调的是,展会礼品是可以分级的,这也是惯例的做法。比如,可以将展会礼品分成三级:

最基本的第一级是可以向所有客户发放,甚至给参会主办方花广告费放在展会入口处任由客户随意拿。例如公司的资料袋都是印有公司LOGO的,可以装上公司最简单的资料尽最大可能地发给所有客户。客户拿着到处走,本身也是在给公司做广告。

第二级较好一些的礼品向有意向的客户发。例如小玩具礼品,笔、笔记本、糖果、饼干、瓶装水等。这类小礼品价格会在几块钱或十几块钱。这类小礼品一般不采用随意发放的方式,而是只要客户作出任何表示:如询问了产品,填了表,给了名片或电话,扫了二维码,预定了试驾时间......都马上由参展人员送出。从视频上看,那个外国人是表示出问了产品问题的,所以发放给他冰淇淋本身并没有问题。

第三级最贵重的礼品向实际客户发。例如U盘等。这类礼品价格会在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块钱。

一定要理解到一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针对全世界80亿人,所有人都有份地制定免费的优惠计划,联合国都干不出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要求一家企业来做这种事情。因此,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对客户有差别性地对待。原则上说,任何企业的市场投入是面向三类目标群体:

首先当然是目标客户群体。这是企业市场部门正常业务范围的目标群体。优先照顾购买了自己产品的老客户,有表示过购买意向的潜在客户等,这本身不能算任何道德上的歧视行为。一般来说,对这种差别对待,人们也都是应当理解的。例如,如果你不在某家餐馆吃饭的话,当然不能在饭点吆喝一大堆人把人家的餐桌给占了,这让别人怎么做生意啊?

二是需要感谢或感恩的人。例如展馆里做卫生的阿姨,为我们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安全的边防军人等。

三是需要帮助的人。例如山区的贫困孩子,在展馆里确实口渴的老人等。

四是需要照顾的即使并非购买自己产品的客人。例如远道而来的老乡或友人。

展会上礼品的分级本身也不能算歧视,而且可以说是所有展会上参展企业的标准做法和惯例。问题是,如何进行礼品发放的分级控制,才能不让这种差别处理造成负面后果呢?在很多展会上,的确有些人就是纯粹为了去收集礼品卖钱的。如果没有任何控制,所有礼品很可能会被专业收礼品的人一扫而空,到真正客户来的时候反而可能就没有了。所以,如何控制礼品的发放,同时又不能产生任何负面影响,需要采用专业的方法,也是参展人员的基本功之一。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存放和发放礼品的差异来控制。越是希望更多客户去拿的礼品,就尽可能往公开、外面、客户最容易拿到的位置摆放,并且在时间上是一直公开摆放。越是贵重的、需要发给目标客户群的礼品,越是需要位置上不方便,时间上有间歇地摆放,甚至隐藏起来,客户看不到也接触不到,需要参展者主动拿出来赠送给客户。

如果参展企业不希望客户随便拿的礼品,就不要公开放在外面。从上面视频可以看出,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中,礼品显然是有意摆放在公开的、客户伸手就可拿到、但并不是最方便拿到的位置。因此,这本身采用的最多是第二级的、类似瓶装水等礼品的发放方式。只要是公开摆在展台上的礼品,任何客户(即使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目标客户的人)只要主动要,一般都应当非常热情地送给客户,这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原则。来的都是客,任何拒绝客户要展台上公开摆出的礼品行为(即使明知道对方就是专业来拿礼品的)都是不合适的,因为本来就没几个钱的东西,人家主动要你都不给,这很伤人的面子。

如果是按宝马Mini中国官方回复中所说是受限的、特定提供给在APP上领券的客户,则必须要在礼品前面显著位置摆放上如“XXX礼品券领取处”的标识。这个表面看起来是方便客户在此领取,同时又非常委婉地告知客户:如果没有礼品券不能随意领取。

所以,从参展角度说,宝马的礼品发放方法的确存在一定的不够专业的问题。如果是要有控制地发放给特定客户的最贵重礼品,那就应该隐藏起来,而不是特意摆放在公开位置。

二、危机公关上的不专业性

1. 危机公关的层级究竟是哪一级?

任何公司都会遇到各种危机公关问题,这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在于如何专业地去处理好它,甚至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机遇。

宝马Mini中国在其官方微博上进行了两次危机公关回复。最关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回复是在哪一级管理部门介入下完成的?因为这代表了公司如何定义这一危机事件的级别,和处理相应问题的这个管理层级领导的公关能力、水平。如果是完全在中国区领导下进行的,就表明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公司认为这个事件的重要程度仅仅是中国区这一级别;二是官方回复的水平代表了中国区领导和相关参与危机公关市场部门的能力水平。

仅从官方回复落款的“Mini 中国”本身是看不出来这个危机公关是哪个层级的。但我个人认为,这个事件的性质和程度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它不是诸如产品质量问题等个案性质,而是涉及到在中国市场歧视中国人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重大事件。但凡这类有政治性和种族歧视嫌疑的媒体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好都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其危机公关的层级达到公司最高管理层也不为过,至少应由宝马公司全球市场的高级副总裁介入处理。

2. 危机公关回复的专业性问题

500

宝马Mini中国的第一次官方回复

危机公关的第一原则是必须非常及时地给予反应。从这个角度说,宝马Mini 中国20号就作出正式的简短回复,及时性上算是合格的。

但从回复的内容来讲,可以说是糟糕至极,显然并未获得良好效果。所以第二天又进行了一个更详细的回复。

500

宝马Mini中国的第二次官方回复

宝马Mini中国两次回复的问题在于:

1.完全没有面对和解决问题。该危机事件是媒体指责宝马Mini中国涉嫌对中国客户和外国客户有差别歧视,附带还有涉嫌撒谎的嫌疑。但两次正式回复根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意识,并且带来了更大的疑问。正确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如果是我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次回复中只要冠冕堂皇地讲出对应的外交辞令,就足以缓解相应的问题。例如在回复的最后,一定要正面表示一下自己的企业理念:“宝马公司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始终尊重和诚心对待全球每一位客户,视客户为上帝。公司长期重点投资于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和卓越的中国,并将其作为宝马公司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重心之一。如果有任何区别对待,宝马Mini 中国当然是要首先服务好中国区域市场的客户。对于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衷心感谢网友们的监督和批评,这是网友对我们公司的期待和爱护。我们将迅速进行经验总结和改进。再次诚执地邀请各位朋友到Mini中国展台和中国各地服务机构参观指导工作!”。这样一讲,至少从公司态度上摆正了,作为宝马公司理所当然是肯定不会歧视中国客户的,否则企业投资那么多钱在中国干嘛。这样的回复,也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如把中国的火浇灭了,又引起其他国家不同政治理念人的反弹。

2.第一次回复中就承认了是“内部管理不细致”和“工作人员失职”,一下就使宝马Mini中国陷入万劫不复、难以再挽回的深渊了。因为这样一说就表明宝马公司已经清楚并且承认了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可是又没说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么一说,就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迅速作出反应时,一定要给后面留有余地,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将迅速调查事情的真像和问题所在,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同时这也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你都没认真地搞清楚具体情况是什么就匆忙地全盘认错,这会是认真负责的吗?一些公司在处理这类事情时,甚至会故意给出公司知晓此事并作出反应的更高管理层级。如公司最高领导高度重视,并责成相关部门成立事件处理小组,迅速调查事情真像和后续处理,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即表明了态度和公司的重视程度,展现了公司团队先认真调查事实情况再作结论的职业工作素养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同时又给自己留下了进一步应对的回旋余地。

3.第二次回复指“视频里大家看到的‘老外’就是同事,他们佩戴了员工胸牌”。这实在是让人无语,一句话里就有一堆不专业的说法。本来这就是一个涉嫌种族歧视的事件,直接用“老外”这种说法无异于火上浇油。此处一定要充分展现出公司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对所有客户都高度尊敬,不会以客户是哪国人来进行取舍。因为处理这类问题时,一定要避免处理不慎会造成两头不落好。平时没事儿时可以随便说“老外”,但这里用“老外”这样的词汇,事件搞不好可能发展成国外客户指责宝马公司在中国歧视其他国家的人。另外,回复中如果说几个外国人是公司员工,如果事实果真是如此,方法很简单,让这几个员工公开声明一下,并对中国客户表达一下善意就可以了。可以说下他们是如何从德国赶过来支持,工作有多辛苦,照顾一下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问题并非他们是“同事”,而一定要强调他们是“远道而来,为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服务于中国客户的同事。他们是工作上的同事,也算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果中国同事去宝马公司总部,也会对中国同事生活上适当给予照顾,并不会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德国人的歧视。我们认为这符合中国与德国两国的共同待客之道,与宝马公司的企业文化也不矛盾”。这么来讲,道理才能说得通顺。如果这些员工不愿意在此时公开露面,你的官方声明中却透露说出这几个人是公司员工,这又涉嫌暴露别人隐私的问题,这不是把自己公司与此次事件并不相干的员工给出卖了吗?在展会上参展的企业员工和观众很可能都会带胸牌,仅仅说他们带了胸牌根本证明不了他们就是公司的员工。如果你说了他们是公司员工,却又没有任何确凿的、无可挑剔的证据做实这一说法,会给人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诚实和信口开河编故事”的印象,本来这也是视频中批评的第二个方面。如果真是一个正式的“上海车展现场礼-甜宠”活动,通过APP领的券发放礼品,公司负责宣传拍照的人肯定会有相应的照片,你主动拍几张发放给中国客户冰淇淋的照片,用铁证来证明并不是“看脸发礼品”,而是“看券发礼品”不就得了吗?如果展会上这个活动都搞了两天了,居然一张照片都没有,这又会给人造成做事情太不专业认真的印象。本来这个是极其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因为发放礼品这种事情,基本上是完全由公司自己掌握的,有差别对待本身并无可指责之处,最多只是细节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因此,事实本身是什么其实已经根本不重要了,全由公司自己来表达。如果实在找不到前两天发给中国客户冰淇淋的照片,并且事实情况真的就是那两个小姐姐自作主张地全发给了外国人,事件出现后你自己再补拍几张照片都没问题,只要你作出正确的态度表示就足够了。因为这就是免费给的东西,给谁不给谁,真的就是全凭公司自己作主的事情。况且能进汽车展来看的观众,有几个人是吃不起这几十块钱的东西?如果实在找不出凭礼品券发放冰淇淋给中国人的照片,那几个吃冰淇淋的、官方回复中声称是公司员工的外国人也不愿意出来为公司作证,还不如根本就别提这个事情。因为你这么一说,基本就等于自己官方正式地做实了前两天发的600个冰淇淋,居然全是发给了外国人,一个中国人都没发过。要真是做到这种程度(我们并不肯定事实真是这样,只是从其官方表态分析一切不同的可能性)也真是有点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但是,即使事实本身真的就是过分到这种程度,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只要拿出一些照片证明公司有发放冰淇淋给中国人,那怕是事后补拍的,充分表达公司方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态度就足够解决问题了。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态度,而不是那几十块钱的免费礼品。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

三、积极应对的危机公关方法

1.反守为攻

在这个案例里,宝马不是一点理都不占,甚至可以说他占的理其实还稍多一点点。问题是你得首先把态度摆正,然后再把自己的理一定要讲清楚。

展会上普通客户一般都是到处转,在任何一个展台上逗留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除了有心人和对面展台上的友商,谁有功夫一直看着宝马Mini中国展台上礼品是怎么发的?所以,你就是说自己发给中国人了,谁能来拿着两天时间发礼品过程的录像来反驳你,说这两天时间真的一个中国人都没发过?你只要发给一个中国人,就证明你不是全发给外国人了。视频中只能证明是拍视频的那一个极短的时间内的事实,而不可能证明两天展会时间里的全部真实情况是什么。

对于伴随的撒谎的指责,也不是没有可说的理。就象一个小伙去追一个姑娘,说我们交朋友吧。姑娘告诉他“对不起,我已经有男朋友了”,但转过身就去相亲了。能不能追着她说“你怎么撒谎?你不是说已经有男朋友了吗?”。这种是属于善意的谎言,委婉地表示拒绝而又尽量不伤对方面子的说法。

企业是可以由自己决定把礼品发给谁的。但如果不发,在这个案例里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说“真的很抱歉,这个是公司搞活动,要在公司APP上领了礼品券才能发的。公司APP在这里,您上去看看还能不能领到。因为要保证人家已经领了券的客户能得到礼品,我们也没办法”。如果这么说,别人不仅就没理可挑,反而显得他自己没理了。

因为企业市场投入的方向是前面我们说的几类。如果的确就是想在展会上要某个礼品,可以采用的方法就是表示出你是属于上面几类中的一个。如:首先表示你对人家的产品有很大兴趣,去交流一下产品和技术。即使明摆着你不可能买人家的产品,那也算捧个场子。然后再问我可以拿一下这个礼品吗?一般来说对方会主动送的。如果别人不送,也不要强求。因为展会上送礼品的确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不是一定要送给谁的。要么就是给人帮忙,要么就是直接说你有什么困难,例如要赶紧写一份资料,用一下你们的笔可不可以。发视频的人并不是完全占理的,你不能一上来就直接奔着礼品而去。

2.变危机为机遇

以下是有网友通过Chat GPT做出的人工智能危机攻关文案。

500

这个人工智能文案做得远不算完美,尤其最开始的事实描述,不仅公开地明确强化承认了歧视,而且等同于公开强化承认了公司员工撒谎。这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定性采用“尽可能严重和恶劣”程度的方式。坦承错误是需要的,但也不能这么个坦承法。参考我前面的文章“网上最权威的人工智能分析”一文中为什么对人工智能作如下描述。

500

但上面人工智能文案中第1条措施是可以参考的积极应对方法。任何危机在作为危机的同时,往往又都是机会。如果在通过我们前述所说的方法化解这个危机的同时,故意扩大化地进行补偿,就可以把这个危机变成一个宣传机遇,形成相同投入的高度放大影响效应。

但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别说是积极的应对,宝马Mini中国官方微博居然看起来就是最基层的员工在很随意地处理回复这个事件,始终就是不提最为关键的公司对中国客户的重视。这么简单的危机攻关问题居然就是解决不了,任由其不断地在媒体上发酵,实在是让人对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感到着急。

3. 几乎不花钱的危机变机遇方式

因为这个危机的本质并不是如产品质量问题要赔多少钱,或要多少维修费,而只是一个对待普通参展观众的态度问题。因此,可以根本不用花什么钱就可以把这个危机变成一个重大的宣传自己的机遇。如果我是宝马中国区的管理人员,就会这么来处理:

第一封需要及时回复的公开信用这样的方式来写:

充分表达出公司高度的重视。因此,不仅是要自己写公开信,而且要用宝马公司总裁的名义给中国市场发一封公开信。

信中要表达的内容是这样:一是先诚执表达出展会中给大家造成的负面影响深表歉意,这不仅伤害了参展观众和中国区域的客户,如果真是存在这种情况也是对企业利益的伤害。二是一定要把自己该讲的理用适当的方式讲清楚:任何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为所有公众提供绝对一致地的优惠和服务,这也是一切企业惯例的作法,希望公众能理解。三是充分表达公司高度重视中国区市场,这是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区域之一,服务于中国区域的客户,是公司投资建立Mini中国理所当然的战略目标;四是公司对中国市场长期投资的情况介绍;五是具体到本次展会中,因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卓越抗疫工作,上海市政府以及本次展会主办者极为成功的组织,展会人数远远超过了公司参展人员最初的预料,因此事先的准备不够充分。

可以承认自己工作有失误,但把自己工作的失误,转化成对客户一方的赞扬,是一种效果最好的处理方法。用公司最高级别的总裁公开信充分表达出对中国客户的尊重,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于其歧视中国人的指责。很显然,即使在展会过程中存在对中国人的差别对待,于情于理都肯定不是参展公司方面的初衷。这个态度一定要非常明确地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公司总裁的这种高调表态的公开信又不存在任何实质性内容,不会给人抓住任何把柄。这封信其实就是中国区工作人员先写好,让公司总裁花一分钟签个名而已,根本不耽误其打高尔夫球的时间。这样一上来先把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上海市政府、展会主办方全夸奖一遍,其他人再继续批评就有可能演变成批评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上海市政府和展会主办方,而不是参展公司,形势是不是一下就完全逆转了。

然后是表示公司迅速成立了应对工作组,由公司全球市场副总裁直接领导,中国区域人员具体负责,迅速调查清楚此事具体情况,并将给公众一个满意的回复。全球市场副总裁只是挂个名,最后花三分钟时间过问一下最后结果就得了。根本不耽误喝咖啡。

这样既充分表达出了态度,展现了团队专业和职业的素养,又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回旋空间来进行应对。

第二封公开信就要仔细研究了,因为必须要给出实质性的、非常硬核的内容。既然事件的本质是批评发礼物时有差别,只发给外国人。如果采用委婉地否定这个批准的策略,一定要引用能起到一锤定音效果的铁证型数据,而不是解释一大堆类似第二封回复中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婆婆妈妈的说法。谁会关心你当初是为什么要搞这个活动,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人家关心的就是你有没有尊重中国客户的态度就可以了。例如:

第三方的权威型数据,可以引用展会主办方的数据,前两天参展的人员中,外国参观者总共都不到600人,怎么可能宝马Mini中国把所有600盒冰淇淋全都发给外国人了呢?

如果有发给中国人礼物的照片,直接上照片就可以了。

还有更绝的招数,上一些把冰淇淋发给展会上做保洁阿姨的照片,来表达自己并不歧视任何人。

坦率地、大大方方地强调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对所有参展者免费提供一切礼品的。可以坦率地希望客户也支持一下现场人员的工作,多少表达一下对公司产品的关心,至少先问下产品,与工作人员交流一下对汽车发展的看法,然后再去谈礼品。

最具杀伤力的是引用批评者一方自己提供的,却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视频中那个外国人是与工作人员首先有交流和询问,然后才给了他礼品的。而拍视频的人一上来就是直接冲着要礼品去的。这个本来是发视频者自己提供的、对宝马公司一方极为有利的铁证。但很遗憾,他们根本就没有用心去研究所有问题和证据,就匆忙地先替公司把所有错全揽到自己头上了。你自己都一上来把所有错全揽下来,那后面就没有做工作的任何余地了。

在官方回复中居然说那两个小姐姐刚刚踏入社会,希望大家对她俩包容。这实在是让人无语。谁会去在乎这俩活宝?人家在乎的是你宝马公司对中国客户的态度。况且,只要是你公司的员工,就是代表公司的形象。她们有任何态度,就是公司的态度。如果她们工作有失误,与公司方面的原则不相符,你把自己公司的正确态度赶紧先亮明就得了。还给不给她们俩饭碗是你公司自己的事情,其他人管得着吗?

因此,总结宝马公司的危机公关,说委婉一点是“不够专业”,说直白一点就是:态度不明、婆婆妈妈、始终不面对正题、自己有理还说不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塌糊涂。这远远不是一个国际化大公司应当有的作为,而是40年前中国乡镇企业处理公关问题的水平。

四、事件背后透露的信息

1.人才的全面流失

宝马曾是中国人心目中顶礼膜拜的汽车品牌之一。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化大企业,这类展会业务早就参加过无数,应该是驾轻就熟了。但是,现在为什么居然连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危机公关事件都处理不了?这背后透露的是什么信息?这样一家国际汽车行业叱诧风云上百年的顶尖企业,今天居然没能人了。

2.产品技术的全面落后

请注意最开始视频中那个老外背后展板上展示的内容是“Mini X Spike”,这个是汽车操控系统,准备首先应用在纯电动概念车Mini Aceman上的。对这个还是处于概念车阶段的车型,一位现场的评论者是用“中规中矩”“普通”来委婉地形容。

500500500

5至10年之前,中国电动汽车大多是燃油车的车架,把发动机和齿轮箱去掉,换上电池包和电机,就成了电动车。如果用最积极的用语来评价可以说,“Mini Aceman相比于5、6年前中国已经上市销售的电动车状况确实是要好一些的”。但如果拿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上随便一款已经量产的、中国主流电动车企的车型去对比,可能都会让Mini Aceman找不到存在感。

500

一个算得上是这个车型最具创新性的地方,是它的圆形显示屏。但就是这个设计最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宝马公司无论过去多么牛,毕竟它只是一个汽车企业,不是信息领域或显示领域的领头羊。有谁见过市场上存在哪个公司的大型显示屏是圆形设计的吗?无论信息领域里的电脑、电视、智能手机,还是汽车领域里的特斯拉、比亚迪和其他的一众电动车厂家,全都采用的是经典的长方形显示屏。目前只有智能手表实在是没办法,采用的是圆形显示屏设计,但这会形成很多的技术限制。圆形显示屏的改变可不是一个小事情,你得在显示屏生产、显示软件甚至芯片上全都得另搞一套。谁来为你做生产配套?这一改变会带来无数的新问题。

例如现在大量电动车厂家把显示屏越做越大,这样可以利用市场上现成的很多软件和娱乐业资源。但圆形显示屏会使市场上已有的所有现成资源都无法直接利用。你去想象一下电视或手机的方形视频转到圆形屏幕上会是什么后果。要么是尺寸严重缩小,要么是被切掉很多内容。

作者本身就是图像与视频专业出身的,我实在想不明白宝马公司是怎么考虑这些问题的。要么真是宝马公司背后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大棋,要么就是实在找不到出路,想当然地搞个噱头了事。

3.燃油车时代已经落幕

去年比亚迪停止销售燃油车消息发出后,我在文章中就说过,如果2022年还在继续销售燃油车的公司,3年内都会陷入破产的境地。从今天宝马公司展出的电动概念车型来看,离证明这句话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总有人还是想为燃油车的继续存活百般地寻找借口。例如,有人认为电动车100年后也不可能取代燃油车,理由是汽油的能量密度远远高于电池,100年内电池的能量密度也不可能达到汽油的零头。但别忘了,电动车是用“电池+电机+充电电路+电传机构”取代“发动机+齿轮箱+油箱+燃油+冷却系统+机械传动机构+排汽消音机构”。你不能只用汽油的能量密度与电池相比,而是要进行两个动力体系间的全面比较。加满一箱汽油如果是60升,重量的确就只有40多公斤,但如果加上300-400公斤的发动机和齿轮箱,重量就会提升一个数量级,试问还有能量密度上的任何优势可言吗?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替代问题是:不要认为电动车必须在所有技术指标上全都超过燃油车,才会实现全面替代,而只要在最重要的战略性技术指标上压倒性地超过燃油车后,就可以完全替代了。这个情况在整个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上非常普遍。例如,晶体管替代真空管的关键就是体积、能耗和成本上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在晶体管出现之后很快就开始了全面替代真空管的历程。但在高频大功率以及噪声指标上,直到进入21世纪甚至直到今天,晶体管也没有完全超过真空管。因此在雷达、卫星通讯等领域,真空管一直使用到非常晚。

另外,直到今天也还是有人采用真空管做极品级的音响。但这些有丝毫影响过半导体早已经替代真空管的大势吗?一点都没有。或许100年以后,燃油车也还是会残存一些技术指标,比发展到那个时候的电动车还要好,但这一点也不会影响电动车在最近几年内就会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一切燃油车整体陷入雪崩的大趋势。所以,不要再抱任何幻想了!

冰淇淋事件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背后所展示出来的全球燃油车企末日的景象,才是这个事件真正带给我们可以窥探全貌的“一叶落而知千秋至”。

欧洲是倡导碳减排和新能源车最积极的地方,但欧洲的车企怎么会在这个方向上行动如此之迟缓呢?如果这个事件是发生在20年前,能看出单纯事件本身道理的人,很可能会站在第三方角度主动替宝马说上几句公道话,甚至公众会反过来群起批评拍视频的人怎么能在展会上没礼貌地直接冲别人要礼品,让工作人员很为难呢?可是现在却没人有兴趣为他说什么。原因何在?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立足之本是你能顺应市场和时代的产品技术。如果离开了这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其他的就很难站住脚了。表面上看这个事件是社会大众对该公司有民粹主义色彩的反映,其实真正的本质却是社会大众对一家曾经辉煌的企业,因为其产品技术的严重落伍而不再有原来的尊重与认可,与国籍和肤色并没有必然联系。

周日写完本文后,与家人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居然看到一家曾是顶尖品牌的车企刚刚大降价的车型在商场搞活动的场地上展出,不免让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落寞的凄凉之感。在过去,这个是展现全球富豪们身份地位级别的品牌,何曾会出现在连任何奢侈品都不会销售的百货商场里,并且还是时不时会搞些处理降价日用品活动的地方?不久前还传出很多车企呼吁国家能延缓今年7月1日停止国6B以下燃油车上牌。

一个国家政策开始执行的时间点其实是可以有一定灵活性的,具体定在哪个时间、有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只是政策讨论完了就发布并顺其自然地找个时间开始执行,但也可能会有特别的含义。如果原来定的转换时间是6月1日或4月1日,呼吁一下延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知道7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为什么要提前很早就选定在这个日子开始执行政策仔细考虑过吗?以往各个阶段的排放标准转换的执行时间,要么是选择在1月1日(这个显然是方便在不同财年进行不同的处理),要么就是刻意选择在7月1日。而选择在后面这个日子要执行的、属于国家重大战略的政策,你以为还可以轻易地随便改?这就叫“真的是不想活了”。

延伸阅读:(见“纯科学”公众号)

网上最权威人工智能分析

纯电动换电产业标准——中国经济大变局

三年一统华夏——纯电动

我为什么第一个预言了纯电动将完全替代燃油车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