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可以穿汉服?!

首先我非常反感现在有一类人写文章,总是喜欢在开头抄一堆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引语以显其学术性,接着按着这些似乎明白无误的引语,就发一堆牢骚。事实上这看起来并不显其学术性,反倒看起来像是因为没有什么实际生活经验,只好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拼凑在一起。

关于反对汉服这个问题,很多人摆出了很多观点,诸如它不实用,丑,繁文缛节等等。我觉得与其表达这些看法,还不如看看现在的街头上,正在发生着什么。

我去武汉的长春观时,发现在平时的日子里,许多女孩子喜欢穿着汉服来道观、寺庙、或是任何建筑是木制古建筑风格的地方游玩。她们在这些地方,自然是随处看看,顺带拍一些照片。大概是觉得这样的衣服只有沉浸在完全的古代审美场景中,才能体现出古代人的整个审美看法。

500

(长春观供奉着全真七子,元朝时,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处机曾到这里修炼和传教)

500

500

(长春观平日里游玩的女孩子)

500

(这是在晴川阁里游玩嬉戏的女孩子)

这些在天气晴朗,假日无事的日子里,穿着漂亮的汉服结伴出来赏风游玩的女孩子在城市里越来越多。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如果有人去了武汉的东湖,就会发现穿着汉服的姑娘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女孩子,有些已经当了妈妈的女性,也穿着这些款式轻盈的汉服,携着同样穿着汉服的女儿出来游玩赏花。这种生活方式完全是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审美开始悄悄复兴于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里。

尤其是传统节日,女孩们更爱穿着这些汉服外出。显然在她们的心里,已经慢慢形成了一种对待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方式。这种状况对于前几十年年因城市文化的崛起和乡村人口的外出,而大大淡漠凋敝了的建立在农业文明上的传统节日来说,很难说不是一种复兴的开始。只要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开始以一种较为特殊且符合中国人生活范畴的方式来过这些传统节日,那么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有可能能依靠这些愈渐兴起的关注度来影响我们当前的中国人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我们生活的看法。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件件衣裳,这一件件衣裳里体现的是审美的方式,和对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美的的答案!

也许有人对“汉服”的字面意思没有弄清,“汉服”指的是“汉民族“的服饰,而非“汉朝”的服饰。所以“汉服”所包含的衣服的款式事实上是相当宽的。当然也有一些争论,比如旗袍是不是汉服之类的。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因为关于“汉服复兴”的问题,主要是“民族美学特征”寻回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许多的年轻人,希望寻回自身传统的美学,以及想要发自内心地表达其认可古代中国人的审美的这样一种心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只有这身服饰穿在身上,能让人的整个美感变得符合古代中国人的审美,那就达到了这个目的。

许多人谈论汉服难看的问题,只是这个探索过程中的问题。就像刚上大学开始自己学打扮的女学生,总要经历一段后来看起来异常脸红的日子。今天,尤其在女孩子穿着的汉服上,因为她们对于古代人的妆容和发饰的还原,以及服装质量的提升,很多穿汉服的姑娘已经完全没有什么违和感了。我上面拍的那几张照片里的女孩子,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廉价的影楼妆效果了。

但是当前汉服穿着的违和感问题主要在男性的汉服上。

500

(淘宝上随便搜的一张,侵删)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简直太多了!首先就是发型和冠!其实关键还不在长发上,因为古代也有和尚。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穿汉服的男性的发型很不干净,蓬松,这跟汉服的基本审美态度就是相抵制的。

另一个问题就是气质的问题。和女性的汉服不同,因为现在女性普遍穿着的汉服,比较少的去碰有等级性质的服饰,她们穿的大概是古代的小姐们穿的衣服。这些衣服是符合她们的气质的。

但是男性的服饰,其等级性是很重的。你是将军、大臣、文人雅士还是平民老百姓,其穿着都不一样。而每一种身份类型的服饰,它都表达了某种该身份的人会具有的气质。所以现在很多年轻男性,既没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的气质,也没有上过战场受过严格训练的武将气质。所以这些衣服在现代男性的身上穿起来,常常会显出一种妆模作样的女性化。各种不三不四的搭配,总是让人觉得缺乏传统美感的整体性,充满了违和感。

虽然古代男性的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导致我们今天的男性很难挑选一款比较普适的汉服。但也还是有一些比较适合大部分人穿的。那就是明朝时流行的道袍。

500

500

(道袍的袖子不一定就这么宽大下垂的,只是明朝后来越来越流行这种袖子特别大的)

之所以提到这款服饰,是因为当时明朝人也面临着我们今天的困境。明朝建立之初,受元朝的统治,人们的服饰受蒙古袍的影响较深,比如像曳撒这样的服饰,就是经蒙古袍改制而来。

500

(曳撒)

在这里,我猜测当时明朝人一定也有对于服饰的困惑。而道袍本来是道教人士才穿的衣服,并且千百年来从未变过,再加上明朝以道教为国教,所以明朝人非常流行将道袍当作平日里的便服来穿着。穿道袍的人不仅仅是上层人士,底层社会的劳动者也穿道袍。

其实在这里特别想说明一下关于服饰对于劳作的方便性。很多人说汉服不适合劳动,但是现在一些人穿汉服本来就不是用来劳动的。而且今天在市场上卖的衣服,有多少是适合劳动的??像衬衣、西裤这些,以前都是属于西方贵族人士的制服,非常讲究,裤腿要直、阔,一般老板姓哪能穿着这些衣服去劳动?但是现在很多人仍然穿,为什么?因为喜欢,只要喜欢,弄皱弄脏都没关系。还有非常紧的牛仔裤也不适合伸张劳动。可以说今天大家去买衣服时,有多少人考虑是买来劳动的?如果有,那运动服显然是最适合的。

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技术的发展,纯粹的体力劳动的工作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是工作在电脑面前,用程序代码联系整个世界的网络。在未来,时装的劳动属性会越来越不纳入考虑。而汉服,完全可以应付大多数场景。你穿着汉服,坐在电脑前敲代码,或是开车去跟人谈生意,究竟衣服的哪个设计把你手和脚给捆住了,以至于你不能敲代码和开车??

最后我想讲的,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汉服对于中国男性寻回自身审美性的迫切问题。

今天,中国两性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男性抱怨女性,女性抱怨男性,虽然这种紧张关系在西方世界也存在,但是在中国,却存在着一种男性无法忍受和伤自尊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女性虽然对中国男性抱怨多多,初看起来中国女性抱怨的原因,似乎是中国的男性如何如何地配不上中国女性,如何如何地满足不了中国女性的各种标准。可是一转眼,中国男性发现,所以套在他们身上的那些要求、标准,在换成一个外国的男的后,中国女性就显得非常没有原则和底线。

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指责以外,我们还必须想清楚究竟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了,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中华文明的失势,以及贫穷。有些人性的东西过于黑暗也就没必要指出来。

只是这个问题也不完全是经济的原因。因为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于早先经济水平就已经很高了的日本和韩国,而且有意思的是,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常常是这个现象在其经济最开始上升时还没那么严重。等到它们的经济水平很高,作为享受第一代发展成果的第二代年轻人成年以后,其崇洋媚外的程度变成一件相当主动和自然的事情。原先一些亚洲女性可能还是出于贫穷,可等到经济水平上升后的第二代,这些亚洲女性就不再是出于经济的考虑,相反还变得以此为自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人的经济水平上去后,人们的追求就不再是实用性,而更追求其审美性。而“美”,其实是一个非常“意识形态”的东西。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东西是不美的?常常并不是我们人自己能够决定的,而是由环境来决定。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后,资本的力量介入了这种“美”的意识形态之争中。外国人只要通过媒体塑造了某个地区的审美倾向后,他们无形之中就掌握了许多权力。今天我们喜欢穿牛仔裤、西装、T恤等等,也都是受其西方媒体的影响产生的。

而这些衣服并不具有实用性,比如西装,一般人穿起来根本干不了活,没有实用性。而且事实上大多数人穿起西装来也很难看。但是没有说人这个问题,因为大家接受了,你穿西装很难看,不是西装的原因,是你自己的原因。而且大家也不会觉得你穿西装奇怪。为什么呢?因为西装就不是实用性衣服,它有其功能性,这个功能是身份象征和其审美性。

但在这里,中国的男性就开始吃亏了。因为首先这衣服就不是按照亚洲人的身材来设计的,其次人们一想到西装所依靠的那些美好的印象,都是那些在历史上成功的科学家、政治家,而这些人的面孔都是西方人。所以即使一个一般的西方人,他穿上西装,亚洲人也会把他往那些历史上的人物的印象去靠,这样就显得这些平平凡凡的西方人无意中就显得高人一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亚洲人,无论他对西装的知识多么了解,无论他穿得多么合身得体,也只不过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而这反倒是真正的西施效颦。

500

(《倩女幽魂》中的张国荣)

可是如果中国的男性从自己的传统里寻找到了符合自己精神气质的服饰,那么人们在看待中国男性时,就不仅仅是纯粹的一个人,还会将这个男性与中国历史上那些文人、将士的艺术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中国男性外在给人的印象,就不再是缺乏历史感、艺术感的单单独独的一个人。

而这种审美性是独一无二的。当一个中国男性穿着西装和另一个外国人穿着西装站在一起时,人们会更倾向于认为那个外国人好看一点。可是当中国男性穿着自己传统审美的服饰和外国人站在一起时,就很难用某个标准去比较。尤其当我们将这种传统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影响下一代年轻人,使得下一代我们国家的女孩儿,能够欣赏中国男孩儿的独特审美性时,也许那时中国男女之间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最后我想说个题外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我们想起这个多民族国家时,我们想到的是各个少数民族穿着漂亮的华丽的服饰唱歌跳舞的场景,而在这个场景里,唯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一副现代人打扮。有时这个现代人穿着T恤牛仔裤还好,但是穿上西装领带时——即使我们把这些装束当作国际通用,我们难免不露出我们作为另一种文明的跟随者的角色。

而一个在边疆长大,从小学习汉语的少数民族孩子,他对汉语的学习十分努力刻苦,因为这是国家通用语言,只有学会汉语,他才能跟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以及获得这个国家最好的教育与各种各样的机遇。可是当他长大后,来到内地念书,发现这里的汉族同胞们,脑子里面想的都是外国人如何如何,这些汉族同胞们努力学的是英语,穿着打扮努力向西方人最新的潮流靠近时。他们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呢??会不会他们觉得,为什么不从小就给他们教其它的语言以及文化,难道不是对他们更有帮助吗?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曾跟几个少数民族的同学们交流过,我发现他们对于汉族人的文明是非常认同的。

500

(这是一位哈萨克族的女生,她毕业时穿过民国的女学生服装拍照。她说,异族的文明总是很有吸引力的)

500

(这是一位柯尔克孜族的女生,她学的专业是中医)

500

(这依然是那位柯尔克孜族的女生)

我之所以提及上面的我的一些交往,是想说明,也许某些人担心,“汉服复兴”会造成“大汉族主义”的泛滥,会招致我们其它少数民族的一些内心的排斥。但事实上,各个少数民族有时对于汉族人的某种不自信却是感到相当疑惑的。

对于汉服的流行,我觉得不需要大张声势的去呼吁什么,不要给它赋予什么政治含义,仅仅当它是一种时代喜好的变迁。当然在这个变迁之中,也需要一些人去示范,如何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正确地表达出来。我对它持有的态度是比较乐观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