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际组织的25年 | 颇具戏剧性的总干事选举

作者:唐虔 1950年生于北京,在清华园长大;1968年从清华附中到晋西北农村插队;1973年进入山西大学学习;1978年考取研究生和国家公费留学资格,次年赴加拿大温莎大学留学,获得运动生理学硕士和生物学博士学位。

1985年进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先后任二秘、一秘,从事中加高等教育交流和留学生管理工作。

1989年回国,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后改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综合处处长,1992年调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500

松浦晃一郎

松浦晃一郎从1999年开始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到2009年11月两任期满。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这个职位从来不乏激烈竞争,松浦的继任人之争从2008年就开始了。先后有来自奥地利、保加利亚、立陶宛、俄罗斯、坦桑尼亚、贝宁、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厄瓜多尔的九名候选人被会员国提名参加第十任总干事的竞选。我当时是教育部门的副助理总干事兼行政办公厅主任,和上次松浦竞选时阴差阳错地被“搅和”进去不同,这次我完全是旁观者,目睹了选举的全过程。

在九名候选人中,最早被提名,呼声也最高的是埃及文化部长法鲁克·侯赛尼。埃及非常看重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次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选举它都不缺席,屡败屡战。这一次埃及是志在必得,总统穆巴拉克亲自出马为侯赛尼争取各国的支持,可谓竭尽全力。埃及利用其在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乃至“不结盟运动”国家中的影响力,得到了阿拉伯联盟和非洲联盟的支持。侯赛尼自己也频频奔走于各国首都拉票。

后来真正当选总干事的保加利亚候选人伊琳娜·博科娃当时并不像侯赛尼那样亮眼,人们一开始对她并没有很高的期待。博科娃是一位职业外交官,当时是保加利亚驻法国大使兼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她在竞选中提出了一个“新人文主义”的概念,认为全球治理是世界面对的最大挑战。她推崇多边主义,强调对话、包容,尊重多样性,希望通过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建立一个更加包容、正义、公平的社会。

那一届总干事的选举是在2009年秋季执行局第182次会议上进行的,从9月17日开始,经过了五轮投票于9月22日作出最后决定。五轮投票的结果颇具戏剧性。执行局共有58票,第一轮结果不出人们所料,埃及的侯赛尼以22票大幅领先其他候选人。此时的第二梯队有四人,博科娃得到8票,奥地利、俄罗斯和厄瓜多尔候选人都得到了7票。第二轮投票侯赛尼增加了1票,其他人得票基本未变。第三轮侯赛尼又增加了2票,得25票。此轮投票之前俄罗斯和两位非洲国家的候选人宣布退出,他们之前所得的票似乎都给了博科娃,使她得到了13票,居第二位。博科娃后面是11票的奥地利候选人和9票的厄瓜多尔候选人。有趣的是这三位都是女性候选人。此时侯赛尼大幅领先,离当选所需的30票只差5票!

2009年,博科娃

当选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那天我们看到埃及代表团的人员都面露轻松笑容,似乎已稳操胜券。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此轮之后奥地利和厄瓜多尔的两位女候选人宣布退出,她们的票大都流向了博科娃,结果在第四轮投票出现了侯赛尼和博科娃各得29票的平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状况。不知当年会员国在决定教科文组织的《组织法》时是怎么考虑的,让执行局有58个委员,是个偶数。大概他们不曾想到有一天投票结果会是平局的局面。

当时我们这些官员看到这个平局的局面都很吃惊。显然,埃及和保加利亚这两个国家要在24小时之内全力拼外交,争取在最后一轮胜出。这样层级的国际竞争,国家领导人不亲自出面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9月22日下午,执行局进行第五轮投票,最后结果是博科娃以31票对侯赛尼的27票胜出!这次“巅峰对决”让人们看得惊心动魄,这个结果也让很多人长舒一口气。

500

2015年,作者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任总干事博科娃出访。

后来,我与博科娃总干事熟悉之后有一次在一起吃饭,饭桌上我问她是否知道最后一轮是哪两个国家“倒戈”了。博科娃说其实不是支持埃及的国家中有两个改变了立场那么简单,最后一轮投票双方都有倒向对方阵营的,只不过最终倒向她一方的占了多数。

-end-

图文 |《我在国际组织的25年》

作者 | 唐虔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