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阿勒泰最后的“荒野主人”

去一次阿勒泰吧

500

▲禾木村的夜晚

总得去一次阿勒泰,去看看李娟笔下的冬牧场。你或许未曾想到,远离城市喧嚣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尽管艰难,却也充满了欢乐与温情。

500

▲禾木村

那种掺杂着酸甜苦辣和无比寂静的游牧生活是由阿勒泰的无数个昼夜组成的。

对于阿勒泰,喀纳斯、禾木,哈萨克人居多,这便是在我的脑海中对阿勒泰仅存的印象,至于其他我便一无所知了,可谓熟悉又陌生。

500

▲喀纳斯

那是什么让我突然觉得这里有很多的故事需要讲给你们听呢?

500

▲一头牛死于一场雪灾

起因在于,我去年看到了一则关于阿勒泰的新闻,报道中说到由于寒潮的来袭,致使牧民们的牲畜死于寒潮,看到新闻的那一刻我内心隐隐作痛,久久不能平复……

于是便想深入了解阿勒泰,找找这个令我心痛的地方。这便是我读李娟的《冬牧场》的起因及想和大家讲讲阿勒泰故事的初衷。

读完这本书,发现充满艰辛与忙碌的游牧生活是一种我们未曾了解过的远方。

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牧民是多么不容易,每年都会面临几场雪灾寒潮,在他们看来这些已经习以为常,只不过分轻重罢了。

比毡房更深刻的冬天和地窝子

500

▲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在夕阳下放牧

“春天,牧羊人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冬牧场》

500

▲以《冬牧场》为主题的插画

这便是李娟笔下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写照,四季更替,忙碌的民族,只为了生存!

她书写了许多展现哈萨克族人生活的作品,《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及《冬牧场》等,呈现哈萨克族牧民的四季辛苦劳作与细腻的生活。

牧民们会把牧场按四季更替来划分,分成春、夏、秋、冬牧场,转场即哈萨克族牧民依据牧草生长周期,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

500

▲哈萨克族毡房

牧民在夏牧场普遍住在毡房,白色有彩祺的小木门,地上铺着花毡,绣满了羊角图案。

在冬牧场里,哈萨克族牧民只能住在地窝子里。

500

▲地窝子

起初,“地窝子”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名词,后来在李娟的《冬牧场·最开始》中,我才知道地窝子是在洼陷地处建造的。

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会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挖一个1~2米深的坑,坑上搭几根木棍,铺上干草束,当作屋顶,再修一条倾斜的通道通向坑里,这便成了冬天的房子——地窝子。

500

▲地窝子室内示意图

书中写道:“地窝子不会很大,顶多十来个平方,一张长长的大床榻加一个炉子,一个小小的厨房角落,便抵得满满当当。人们在这里生活,磨肩促膝,实在没什么私密性可言。”——《冬牧场·最开始》

阿勒泰的冬天漫长又寒冷,暴雪狂风肆虐。但对于他们来说,住地窝子是唯一的选择。

500

▲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

或许我们都无法想象一家人都挤在坑上度过漫长冬天是什么感觉,但是哈萨克族牧民就是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冬季。

困难还不止居住的问题,由于地形及气候的原因,在这里就连获取水,也成为了哈萨克族牧民每天必须面对的困境。

游牧生活中的执念

哈萨克族独特的转场生活,让身处在农耕文明的人感到稀奇,也让生活在城市的人感到好奇。转场是游牧民族游牧生活中的寻常事,南北反复穿梭千里,逐水而牧、逐水而居。

500

▲正在转换场的牲畜

在不断迁徙及克服困难的日子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生活观和克难精神。

500

▲放牧的哈萨克族青年

李娟以独特的视角写出阿勒泰的地域文化,也着重描写了哈萨克族继代相传的游牧文明。

虽然说传统的游牧文明在辽阔的阿勒泰世代传承,但他们也不拒绝现代文明,就比如摩托车和汽车还是参与着牧民的出行。

茫茫荒野,走不尽的土路,在路上也很难遇到行人,如果遇到了,哈萨克族牧民总是愿意花点时间寒暄几句。

500

▲毡房里的装饰布局

起初,我不太懂这种两个陌生的哈萨克族牧民之间的莫名的礼仪,后来,在李娟的书中才慢慢体会到居住在偏僻地区的人们渴望社交的心理。

她写道:“牧人的好客,既出于寂寞,也出于互助的人际需求。每个人都作为主人,为他人提供过食物和温暖的房间。同时他也不可能避免做客的境遇。这种宾主间的平等,令荒野中的人际交往踏实、真诚又单纯。”——《冬牧场》

是啊,游牧生活本来就够局促寂静了,如果好不容易遇到的行人也潦草地应付,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糟糕了。

在极为困苦的游牧生活中,他们并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变得冷漠麻木,而是怀揣着那份炽热的心去认真生活,我想这便是哈萨克族牧民的执念吧。

来自阿勒泰的邀请函

李娟虽然不是游牧文明的继承者,但是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书写哈萨克族的游牧文明,尽管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最后尽力呈现最接近真实的生活状态。

500

▲哈萨克族小孩

最为深刻的是,在书里总是流露出李娟的所思所想,仔细一品,总有一些更深的含义。

500

▲哈萨克族少年骑着马

她写道:“我发现,牧业上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显得比实际年龄小;一旦长大了,又总显得比实际年龄大。如此缓慢的成长,如此迅速的衰老。远不止这些,渐渐变样的还有孩子们的心”。——《冬牧场》

显而易见,常年处在一个相对恶劣的环境,哈萨克族牧民们每天都在外放羊、吹风;到了冬天,妇女不是忙针线活就是出去背几袋雪回来;忙碌了一天后,发现自己黑了好几个色号,身上的倦意不断地涌上心头,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哈萨克族牧民乐观开朗,他们知道抱怨是最没用的;即便当下的生活是一地鸡毛,最终他们会选择音乐、舞蹈来缓解烦恼和苦闷。

500

▲一对哈萨克族青年正在跳舞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和哈萨克族牧民是如此生动,这里不仅仅是景色动人的阿勒泰,更是游牧文明沿袭许久的阿勒泰!

如果有机会,不妨来一次阿勒泰体验一番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游牧生活吧。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许露琪

版      块:迹忆新疆、疆来电台

版      主:爱特肯、米合热阿依

作      者:卡得尔亚

主      播:李晓晶

校      对:帕孜来提

排      版:麦合丽娅、库瓦罕

图片来源: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