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为什么卷?这种卷或许一定程度上是供给的粗放发展造成的

【本文来自《斯蒂安·韦斯特莱克等:我们英国的学生太“卷”了,政府该想想办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进入AI时代,原先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工作分配可能会再现,因为专业的培养时长赶不上技术迭代进步的时间,在一项技术刚被写成教材的时候,它的下一个版本就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了。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速度就永远慢于行业。过去的做法是人才去硅谷类的学校学习,这样他们能够更加接近产业;那么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就使得这种机制面临分裂的局面,去了美国就不可能同时去中国,学生的财力是有限的。

而像中国这种政府控制力较强的国家,就比较能预计自己未来大概需要什么。

即:市场选择,看起来使得社会具有活力,但在大国竞争、AI加速社会技术进步频率的情况下,或许能看得远的就只有“由精英、专家构成的政府”而不是目前选专业时“由父母、老师、学生自己构成的决策主体”。

学生就业为什么卷?这种卷或许也一定程度上是供给的粗放发展造成的,即:所有人都去提升自己的学历、都去学某个专业,都去从事某个性质的岗位,最终导致这些特定的领域出现“通货膨胀”,进而让学历所代表的的价值贬值。

就像2000年我就业的时候,由于计算机专业热门,结果一堆人毕业出来都是计算机专业,进而导致“找不到工作”而去选择各种能够糊口的工作;我最终去选择了网管,反正多少也跟计算机沾边,但需要翻班,反正为了糊口,翻班就翻班吧~,自己想办法克服。不久就因为我喜欢多参与,就有机会展现出了自己的特长,进而,我其实没翻几年班,还没翻到“退出翻班的年龄”就已经是常日班了。所以我看待今天的卷、今天的孔乙己,真的觉得“卷,根本不新鲜,重要的是去适应环境,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到‘财务独立,少靠(最好不靠)父母资助’”。

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原来可能造车主要看德国技术,现在不一定了;原来造军用运输机欧美都能看看,现在A400M小了点;原来无人机看美国,现在要看中国;原来电池技术要看日本,现在要看中国国内的2家巨头。作为英国的公民,在这样的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情况下,要能预计和踩准擅长专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作死的英国还老跟着美国义无反顾的走在作死的康庄大道上,限制和拆台与中国的关系,整个欧美政界上下不统一的去计划国际布局,都说明了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不适应。如果他们从上到下都已经适应了这种变局,就应该呈现出今天沙特、伊朗、巴西、阿根廷与我国的外交面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