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2023:恢复体力

文 | 商观

500

  《商业观察家》认为,2023年中国消费零售市场的主题为:恢复体力。市场整体将会迎来一波复苏,但也很难出现太热或太冷的情况。

  企业端可能难有频繁且大规模的整合及资本扩张行为。消费端迎来复苏,但受新冠封控带来的习惯惯性等影响,消费仍将可能会延续一定程度的保守,因此,2023年中国消费零售市场的货币流动速度可能不会太快。

  具体而言,《商业观察家》认为影响2023年中国消费零售市场主要有五大关键因子。

  一、负面情绪。

  新冠三年封控对零售市场带来的影响,或许并不会随着大流行的结束而迅速消散,在消费心理层面,它的影响还在。

  首当其冲的是负面情绪。

  疫情及封控带来的负面情绪,似乎很难随着放开而迅速终结。它还在产生作用。

  它让人们对未来悲观,对现在“凑合”,对新事物提不起兴致,对“赚钱”则似乎失去了一些热情。

  于是,在当下,你能看到中青年考虑养老,“月光族”开始存钱,人们似乎有意地想减少并控制消费。

  在供给端,零售企业许多也都出现疲沓。这种疲沓来自于疫情“后遗症”、大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就像本来紧凑的工作与生活,突然长时间松驰下来,“悠闲”会让你胡思乱想,你想一下再提起劲,其实是不容易的,改变疫情遗留下来的行为习惯至少有个过程。

  《商业观察家》近期访问了一些零售企业,了解他们对2023年市场的看法,问他们年内是否有计划去做资本扩张,比如并购及整合,得到的回答是:不会。

  一些企业称,2023年企业主要做的是恢复体力,现在不是一个并购及整合的好时机,而是要更多去研究产品结构与消费习惯变化。它们中的一些企业甚至在大幅收缩战线、止损关店以恢复体力。

  另一些企业则称,现在零售的整合成本太高了,门店已经不是稀缺资源了,没有必要整合。

  还有一部分企业则是因为美元加息带来的流动性紧张,而难以做出扩张动作。

  二、出口。

  影响2023年零售市场的一大关键因子是出口市场,出口能否保持住很关键。

  有零售商称:“有了出口,劳动力大头才能有收入,这才有消费。现在投资拉不动,只会带来通胀。”

  同时,出口如果不好,很多商品产能可能也要转内销,那么,渠道端的议价空间要大一点,可选择性要更高,但居民收入可能因出口承压而受影响。

  2023年中国1-2月出口以美元计表现,同比下降6.8%,环比上月的9.9%的同比降幅,有所缩窄。其中,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1.8%、12.3%、1.6%。对东盟、韩国的出口则分别同比增长8.3%、1.4%。

  《商业观察家》认为,当下中国出口承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1、欧美市场激进控通胀。通过压制居民工资收入,来减少购买减少需求,进而实现控通胀。这是去年下半年来,中国出现出口下滑及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通胀加剧了欧美贫富差距,有更多的人在购买完食品、油品等日用品后,已经负担不起其他商品了。

  2、中国用工荒。

  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人口红利,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2023年春运是疫情放开后的首个春运,客流环比去年大幅回升,但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是有较大差距。

  劳动力供给会直接影响到出口表现。当这块面临压力时,会出现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海外,国内产能达到顶峰后,也会下降。美国之前如此,日本也如此,这是人口周期决定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3、中美博弈影响。

  中美博弈及贸易战会一定程度影响出口表现。但《商业观察家》认为,这个因素的影响往往被“夸大”了。

  出口,尤其是一般贸易,受政治影响不会太大。这块,同类型商品往往是谁出价低,贸易商就会买谁的,贸易商做得永远是低进高出。

  三、人口。

  零售景气程度永远都是跟着人口走。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相比2021年减少了85万,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疫情这几年,中国人口数量表现总体都更糟糕,疫情在加速中国迈入老龄化,但问题则是:年轻人才是消费的主力。

  这样的环境,零售市场是不太可能很好的。

  2023年,则是走出疫情的元年,是人口自由流动恢复的元年,是乡村振兴推进的重要一年。《商业观察家》认为,受益于此,人口增长可能会反弹,至于能弹得多高,太高也不太可能。属于恢复体力。

  由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找结构性、细分性市场机会。

  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有的。比如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规模,在持续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2022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了千万,2023年则预计会达到1158万,比2022年增加85万。从2022年算起,未来十五年,将是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有史以来最高的十五年。

  那么,受教育程度提升会带来什么消费零售机会?

  将可能会开启一个“标准”市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标准”的需求越高。尺寸、健康标准、热量标准、环保标准等等,他们有知识,所以希望对世界做更清晰的界定。

  比如,受教育程度低每年去稳定体检的比例也低,受教育程度高不止会更多体检,如果他被通知某项健康指标没达到健康线数值标准,需要补充什么,他可能会马上买,消费行为更容易受“标准”影响。

  由此,这个人群规模的扩大,构成不断去拉升市场“标准”的时机。

  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放量供给,也会带来知识红利,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市场端,对于中高端市场、高科技领域应用市场,会有更好接受度与受用性。在生产供给端,大量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意味着企业能有更多人才选择空间、能更容易推展业务朝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型,以及能更便宜实现知识化与年轻化的团队打造。

  整体上,高校毕业生的海量供应将可能推动中国向全球中高端市场、高科技领域发起冲锋。

  四、新业态。

  要做大消费零售市场,不断挖掘增量,毫无疑问,需要不断去开发并推出新业态,一般情况下,新业态都是拉动消费零售增量的主力。

  那么,当下实体零售市场中已出现的一些新业态在2023年会如何表现?

  目前,实体零售的新业态主要是“三个代表”,分别是:折扣店、会员店、便利店(包括生鲜便利店)。

  有零售商称:“折扣店目前都是资本推动的,还没有形成确定稳定的盈利模式,它的上一轮估值过高,后面如何投?要看资本的信心。”

  “会员店则不是那么好做的,还是要修炼内功,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好的还会继续好,新来乍到的估计够呛,因为没有看明白会员店功能。会员店内功是商品+采购模式+消费者研究+内部管控。”

  “折扣店和会员店是好的业态,但前者未来在资本手里,后者新进难有短期作为。”

  “便利店2023年的主题是做产品结构转型,具体怎么转,企业都在摸索。疫情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囤货、自饮的需求在增长,但产品结构还是会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五、竞争增多。

  由于人口总盘的负增长、出口还在下滑、疫情“后遗症”影响、消费习惯变化、行业转型等等因素影响,中国零售市场当下出现的情况是竞争增多,出现了产能过剩与“僧多粥少”的情况。疫情期间火热的前置仓生鲜电商,订单于当下也趋于“平静”。

  虽然一些企业出于防守或者进攻,在挑起价格战。但这不受欢迎。

  更多的企业则在寻求抱团,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区域零售商与区域零售商抱团,它们希望实现更好的规模效应,以抵抗风险。

  总体来说,2023年中国零售市场主要还是在寻求体力恢复,摸索转型。剧烈的动荡与整合在今年可能很难出现,而留待未来。

点击「商业观察家」阅读更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