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官方高频使用“PRC”指代中国,ChatGPT这样解释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刚刚见朋友转发一部国家形象网宣片(参见人民日报),视频配中英双语字幕,显然是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受众。

宣传片主题宏大,视角多元,既有人文地理,也有政治民生。然而,令文刀君感兴趣的是宣传片起的标题:PRC,即“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每每遇到PRC与China这两个词,深耕外交与国际传播的同事们总有一分别样的敏感。近年来,西方国家官员在正式的讲话或者文件中使用PRC代替China的频率越来越高,背后的刻意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去年8月,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抵台后在《华盛顿邮报》发文,文中五次使用PRC。(参见旧文

上个月,文刀君一时兴起让ChatGPT评论一下这一语言现象。请看对话记录:

500

ChatGPT回答得很到位,也很周全。注意其中关键一句:

This is often don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broader concept of "China" as a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entity.

在英文世界,西方国家官员近年来刻意使用PRC替代China,是有意凸显“政府”“政治制度”“政权”这一政治维度,是有意避开“China”这一更广博的国家概念。若再扯上Taiwan因素,西方官员吝于直接使用“China”一词描述“中国”,目的就更不单纯了。诸位细品。

虽然PRC与China都可指“中国”,有些语境下可以互换,但二者侧重点不同。

国家形象是立体多元的,谈到宽泛的中国概念时,国际传播工作者要注意观察英文话语细节,要懂得西方国家近年来高频使用PRC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话语和政治逻辑,避免吃哑巴亏。

谈到国家概念,不由得想到叶嘉莹先生对爱国诗人杜甫的推崇:在中国的诗人里面,杜甫真的是最有国家、民族性的诗人。

在杜甫的诗里,我们读到对中国名山大川、历史文化的热爱,读到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读到国家盛衰与个人荣辱的结合。杜甫的诗是立体、广博的,因为国家本就是立体、广博的概念(a broader concept)。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