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意义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深刻改变?(一)

中午看到一条新闻,说: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达290个。

以北京市海淀区智慧城市大脑为例,全区有20多万个传感器设备,每秒的运算次数可以达到2028万亿次。

注意啊,没写错,是万亿次。

500

有人可能会认为,智慧城市到底有啥用?这是不是个噱头?为什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毫无感知呢?

基于这几个问题,童子今天稍微写一点内容,基于自己的浅见,给大家科普一下。

01

城市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难在于管理部门无法对一个城市的运转情况做到及时了解。

城市管理者要想形成有效决策,数据是依据。

而智慧城市的逻辑,就是用遍布城市所有角落的传感器、摄像头实时抓取数据并汇总到一起,用来帮助城市管理者形成对城市的一个感知。

而这个“感知”二字前面,应该再加一个定语,是“实时动态”感知。

所谓“实时动态”,不是今天拿到一份数据就可以了,那没用。

上一秒还正常的数据,下一秒可能就已经异常了。

所以,如果想要做到对城市脉搏的实时掌控,就需要做到每分每秒,时时刻刻,都能及时获取到城市最新数据,7x24小时不间断。

及时抓取,一直抓取;一边抓取,还要一边及时分析,产生响应。

所以海淀区的城市大脑,为什么要求其达到每秒运算2028万亿次呢?

实时抓取上来的数据是海量的:有文本的、有图像的、有视频的、有音频的,数据结构多样,计算机处理起来的复杂度也就不尽相同。

有些马上就能算出来,而有些必须花费时间。

这就像你玩游戏:如果只是扫雷,普通电脑就可以了;如果想玩3A大作,还是老老实实整个高配吧。

越快的运算配置,代表对城市的感知能力就越快。

否则,数据涌上来,服务器都死机了,还能决策个啥?

02

这就需要国内有深厚技术的企业,和城市管理者,一起去做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这些在智慧城市中都是小儿科,不过是智慧城市底层的支撑技术。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智慧城市要想搞起来,是离不开这些技术,但光有这些技术仍然无用。

重点是数据抽上来了之后,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去分析,如何形成有效决策。

所以智慧城市是一套及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决策的完整系统。

判断一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系统是否好用,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数据对于城市治理的决策帮助价值有多大。

500

而有了实时的、准确的数据,对及时响应、准确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帮助实现城市治理,确实会有很大帮助。

03

假设一下,今天某城市雾霾突然特别严重,那这个污染大气的源头在哪呢?总不能派个人,开车下去全城查吧!

但有了遍布全城的空气传感器,你马上就能找到污染源头在哪里。

假设某个小老板投资搞了个小窑炼铁,折腾了一个多月,因为他知道违法,所以选址必然会找在很隐蔽的地方;

然而他今天第一天刚开工,煤窑子刚烧起来,没折腾一会儿,大气传感器读数异常,报警提示运营者,再配合公共摄像头调取查看,马上就能定位到范围,甚至源头。

一旦感知,马上行动。警察、环保等部门都直接派过去联合执法了。

你想想看,这对违法分子是不是很震撼?对违法行为是不是能产生震慑作用?

有了智慧城市系统,违法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等这些数据都收集上来,经区块链打上时间戳,不可篡改,哪个使用部门只能查,数据也就安全了。

04

其实这些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老百姓的生活里,点点滴滴、润物无声。

凡是上了智慧城市系统的城市,早就开始这样运转了;只是老百姓很难感知到,等真感受到了,也只是说是后知后觉。

但感觉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没有发挥作用。

智慧城市对城市治理有很多帮助,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应用。

我在这个行业里干过几年,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后边慢慢给继续大家科普。

我是童子,既然看到这里了,那就点个赞再走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