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得想办法救救进口片了

500

进口片越不行,今年的票房目标压力就越大。

文/庞宏波

进口片越不行,今年的票房目标压力就越大。

在经历了三年“特困”之后,迎回了“舵手”之后据传今年电影市场的票房目标是“保500”。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电影市场也的确迎来了开门红。除了春节档成功回血之外,进口片连接定档也意味着引进工作重回正轨。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进口片逐渐“退场”,票房走势非常令人担忧。《黑豹2》因为过于滞后,最终票房落点可能也仅仅1亿出头。而《蚁人3》上映3天,单日票房占比就已经低于排片占比,最终可能也仅仅是3亿以内的电影。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并非是偶然失利的个例,过去三年进口片表现极度疲软。三年时间仅仅贡献了4部10亿以上体量的“头部”,4-10亿体量的影片更是只产出了3部,破亿影片数量只有37部。

这种疲软,其实不只是进口片是否在中国市场卖座与否的问题。进口片调节市场的功能逐渐丧失,那么整个市场的压力都会集中在国产片身上。但国产片,第一重困难是“片荒”,三年失血导致供应不足的弊端很难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第二重困难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市场冷热不均变得异常明显,这就导致了只能依赖头部扎堆的热门档期,这本质上不利于重新让观影成为大众娱乐消费习惯。

所以,“拯救”进口片的根本在于为全年电影市场“托底”。如果进口片依然不能迎来一个“新三年”,重新回到和国产片“六四开”的基本平衡局面。那么电影市场想要重回“过去”就可能只是空谈。

1

进口片过去三年,远比想象中更痛

进口片绝非可有可无。

500

对于电影市场来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进口片在过去六年时间里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上下半场,尤其是在过去三年基本上处于一个全面失利的状态。今年电影市场的票房目标是“保5争6”,但“保5”的首要问题其实是解决进口片这一难题。

中国电影市场是从2017年开始正式进入到了500亿时代,在2017年到2019年迎来了最为辉煌的“黄金三年”。从2020年到2022年,电影市场又迅速跌落谷底沦落成为特困行业。所以,想要重回500亿年票房,就需要对过去六年电影市场进行一次梳理,从中便能得出进口片的好坏对于电影市场好坏的重要性。

首先,过去六年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彻底被“劈开”,进口片经历了从“对半开”到“逐步退场”的全过程。

2017年到2019年,电影市场总共有263部电影破亿,10亿以上的头部电影达到了49部。其中,进口片共有123部影片破亿,10亿以上的头部电影为22部。这意味着,在破亿影片里进口片占比为46.76%,10亿以上的头部电影占比为44.89%,基本上和国产片对半开,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500

但是从2020年开始,进口片就迅速失宠。在过去“至暗三年”里电影市场共有128部电影破亿,其中10亿以上的头部电影为25部。但进口片只有37部影片破亿,10亿以上的头部电影只有4部。10亿以上的数量占比只有16%,破亿影片数量占比只有28.9%。

其次,“票房断层”才是进口片最大的痛点。一个健康成熟的电影市场,实际上不能仅仅看头部电影的好坏,而应该看中等体量电影的数量是否充足,毕竟中等体量影片才能撑起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转。

事实上,在2017年到2019年,4到10亿票房体量的影片一共有66部,其中进口片占到了31部,占比达到了46.96%。这个数量占比是要超过破亿影片和10亿票房以上影片的数量占比。这也符合进口片的“市场定位”,毕竟进口片过去在国内所承载的是调节市场的作用,在一些冷档期和非头部档期支撑市场,所以4-10亿体量的影片产出是至关重要的,而占比接近一半也能看出进口片是圆满完成任务的。

但是从2020年开始,过去三年中国电影市场4到10亿体量的影片一共产出了32部,其中进口片只有3部,占比不到一成,这是一个非常触目惊心的数字。因为过去三年电影市场一直处于一个“失序”状态,加上社会层面的因素,所以进口片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弱化。再加上审美习惯改变、大盘热度等多重因素,进口片便迎来了“断层三年”,头部有尾部有,但中国电影市场真正需要的“中段影片”大量减少。

最后,中国电影市场过去三年头部被重新定义,进口片早就不再是舆论热点。过去三年一共产出了4部破10亿的进口片,其中《侏罗纪世界3》和《阿凡达2》是去年电影市场两次重启的“开关键”。进口片被强行安排“救市”,但是观众对于观影的担忧和进口片兴趣的减退,实际上让进口片成为了“垫脚石”。观众对于观影兴趣达到高峰时,进口片却很难有头部入市,所以进口片大部分时间已经不再成为舆论热点。

华语影史票房前十中有6部影片都是这三年的影片,在过去三年25部破10亿的影片中,票房最高的《阿凡达2》仅仅排在第十位。

500

头部不再是绝对头部,能够调节市场的中段影片缺失,进口片过去三年在中国市场的痛远比想象中更痛。所以,进口片如今面临着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究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调味剂”还是能够深度参与中国电影市场,能够再度起到调节市场秩序的“节拍器”。

2

未来可能只有超级头部能“捞金”

头部带动观众重拾进口片的“兴趣”。

500

实际上去年进口片的问题就非常显著,《新蝙蝠侠》和《神奇动物3》在3月和4月分别只产出了1亿出头的票房成绩。但这两部影片的基本体量,绝不仅仅是1亿出头的电影。尽管这两部影片的票房失利可以归结为社会层面的因素,市场热度降到冰点,观影不再成为刚需,所以“市场因素”成为票房失利的主因,但不可否认如今进口片和观众在供需上严重分裂。

今年尤其是《蚁人3》目前的颓势。对于进口片的担忧达到了一个阶段的峰值。3月份,电影市场还有5部进口片入市,但目前来看基本上难有4亿以上票房的电影出现。如果进口片还需要国产片带领大盘,那么电影市场就变得本末倒置,这种进口片和国产片市场功能的“切换”所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但目前看上去很难短时间改变,好莱坞对于超英电影的开发逻辑和中国市场对于进口片的需求之间存在着 难以改变的沟壑。从目前来看,观众对于进口片有两大明确喜好。

500

一类是“超级视听大片”,感官诉求只会放大不会丧失。进口片进入中国市场实际上就是靠视听刺激打进来的,而目前虽然国产片在制作上取得了进步但是和好莱坞的产业差距不会短期内彻底拉平。《阿凡达2》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市场重启的“救市之作”,但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视听层面的绝对优势其实也恰中中国市场的命脉。

另外一类则是老牌超级IP的系列续集。今年恰好也有《速度与激情10》、《变形金刚7》、《碟中谍7》、《海王2》这样的超级IP系列续集,所以只要在档期上相对合理,这类影片依然能够激活受众。

只是这类10亿以上体量的进口头部大片,是否能够兑现市场期待,其实是最为关键的。如果这类影片也出现了票房“滑铁卢”,那对于进口片今年在市场的表现就会蒙上更大的阴影。但相比过去三年,今年在头部进口片的数量上看上去毕竟充足,所以会让进口片在数据上不至于像过去三年那么难看。

另外,头部进口片是否能够通过持续供应来让年轻电影观众重拾进口片信心,这对于未来进口片在国内的市场表现实际上至关重要。

3

进口片不灵,电影市场可能也不灵

现在是我们需要进口片的时代。

500

由于过去三年进口片整体表现极度堪忧,也让不少人认为进口片变得可有可无。这种自信,实际上是一种自负。国产片和进口片从“对半开”到现在的“二八开”,如果电影市场票房从600亿增长到800亿,那么中国电影市场就可能会就此腾飞成为电影强国。但从600亿降到了300亿,那么“二八开”所带来的隐患就是无穷的。

电影市场在过去三年虽然被冲击严重,但是头部电影却迎来了一个“舒适环境”。华语影史票房前十名中有6部是这三年的国产片,而且华语影史票房冠军也完成了更替。大盘规模“砍半”,但是头部电影增多,那么整个市场真实的运转状况实际上就是非常让人担忧的。

严重的头部化所带来的则是市场秩序的重塑,市场必然会更加冷热不均。一方面对于出品方而言,需要加码挤入热门档期扎堆竞争,那么盈利压力就会陡增,电影市场成为了一个“赌性”更高的市场。另一方面对于观众而言,电影变成了一个“假日娱乐”,这可能也会改变观众的评价标准,这也是这两年观众对于电影更加苛刻的部分原因。

目前的产业条件下,电影市场想要恢复就必须从“人”入手,即恢复观影人次规模,提升观影频次和上座率。但是在过去三年,观影人次大量消退成为事实,上座率更是不堪入目。可是目前银幕急需下沉无从谈起,平均票价持续上涨也没有根基,那么只能从“观影人次”上发力。

500

然而进口片无法在相对平峰的档期里发挥激活市场的作用,头部国产片又大量集中在个别档期,那么电影市场的风险就会增高,这是一个畸形市场的典型代表。

所以500亿目标达成与否,其实关键不在于春节档是否百亿,而是电影市场应该有的秩序回归。以及进口片和国产片票房占比的相对平衡。在无法左右进口片内容的情况下,进口片如何通过营销和档期来改变现状,实际上才关系整个市场的成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