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上海的重工业底子也是不差的好吧,只是被轻工业和金融实力遮盖了而已

【本文来自《东北人的素质到底低不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DNA
  • 新中国建立之初,上海有什么重工业企业吗?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冶金这些工业发展的基础行业上海有吗?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为什么一个都没有落户上海。如果建国初期上海有着非常好的工业基础,援建项目为何不落户上海。解放前东北铁路密集,有些县城都通铁路。全国其他地区铁路里程都不及东北零头。这些都是东北解放前工业化的例证。所以你所谓全国输血东北是不存在的。因为解放前全国的工业级别都在东北,那里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上海轻工业的确发达,但重工业支援东北怕不是开玩笑。上海解放前有重工业吗?宝钢都是鞍钢援建的。

新中国建国之初,上海的确没什么特别有名的重工企业, 但是基础都在, 比如上海三大动力, 除了汽轮机厂新建其余都是老厂改扩建, 并在后面支援哈尔滨三大动力建设。上海江南厂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你以为是凭空来的?上海1920年代就能制造万吨轮了,上海的重工业能力被轻工业和金融实力遮盖了而已

水泥, 化工, 冶金,这些上海不但有, 而且和东北相比有个优势, 即使技术管理人员都是本地人, 而东北企业原来是日本人管理, 台湾人南方人搞技术, 815后日本台湾人跑路就玩不转了, 需要从南方引入技术管理人员。

其次, 你所谓的“为什么不落户上海”原因很简单, 上海是国家唯一可靠的工业基地 +现金奶牛, 他的任务是支援全国工业化建设, 而不是国家来支持他 , 东北的优势是有资源, 最关键是当时国家外交政策一边倒苏联, 东北具有地理优势。当然中苏交恶后优势变劣势, 反过来迁出了很多企业。

然后说下鞍钢, 你说巧不巧, 我正好有两个舅舅当时支援鞍钢, 一个交大毕业, 一个浙大毕业, 交大毕业的负责苏联顾问翻译, 并翻译了全套苏联标准和技术资料, 浙大的在焦炭所。95年我表妹结婚, 我去鞍山, 整整三桌当年支援鞍钢的上海人, 现在恐怕都已作古了。

你后来所谓宝钢是鞍钢支援这个也很扯淡, 宝钢是央企项目, 当时全国上海以外冶金系统的上海人都想借这个项目调回上海, 打报告要求调走的有数千人,我父母所在的某冶金设计院也有近百上海籍的技术人员要求i调去宝钢, 后来冶金部统一口径, 不允许个人名义调,只能部里统一安排, 从鞍钢和武钢抽调了部分人员到宝钢, 断了全国冶金系统上海人回去的念想。 当然也有成功的个案, 我父母在长沙院的一个同事先调回常州 再从常州调入宝钢初轧厂, 和后来的宝钢老总徐乐江在一起关系不错, 所以后来他也哟了不少好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