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一个月的纯电车,来说说对新能源车的看法

关注我的朋友们或许应该知道去年年底我买了车并且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完成了提车,到现在也有一个月了。而今天看了眼我的充电桩电费账单正好出来了,就借着这个机会说说作为一个新车主开了一个月的纯电车的感受,也给大家一个新能源车的参考。

话先说前头来个防杠指南,买什么类型的车以及买什么车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是要结合使用场景和地区来自行决定的。就比如刚结束的春节假期期间就有不少人拿纯电车去挑战上千公里自驾回东北,然后用中途充电十几次来证明电动车不行。对于这种行为艺术我只能评价为脑子有坑,仿佛给保时捷911后面拴上个犁去犁地然后怒斥上百万的车连农活都干不好一样。车辆的使用是需要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的,就如拿坦克500在城市里当通勤车只能得出油耗贼高的结论,而拿海豹这纯电轿车去跑青藏线也多少属于脑子缺点那啥。所以抛开使用环境不谈就直接评价一个车在我看来是属于非蠢既坏的行为

500

汽车媒体搞个冬季新能源极限测试也就罢了,个人车主拿新能源挑战北方的冬天纯属想不开

开起来约等于不要钱

好了,先说说使用情况。过去一个月我开了差不多1650公里左右,而我是在自家固定车位上装了独立电表按了充电桩,所以车辆耗电情况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电表一共357度电,其中平时用电79度,谷时用电278度,账单一共141元,也就是说每百公里行驶成本是八块五左右。对一辆车长五米,车宽二米,轴距三米的C+级中大型轿车来说,这个行驶成本可以算是非常低的了。如果拿我的GLC260来对比的话,95号汽油每百公里12L,那么以8.3元每升(前两天的涨价先不去算)的95号油价来算,那这1650公里的行驶成本就得1643元左右,每百公里成本约百元,是纯电车的12倍。当然肯定会有人说:你那是有条件装充电桩,没条件装充电桩还能那么便宜么?!嗯,我们就算用第三方充电桩充电好了,按照平均每度电1.6元来计算那么357度电就是571元,依然只有油车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左右,何况一些品牌提供了一定额度免费充电服务或者换电服务,连电费成本都省了。也正是家里有桩充电便宜,我现在开车默认约等于不要钱,该咋开就咋开坚决不委屈自己。甚至过年期间一个晚上带娃带的烦了后等夫人接班带娃了把车开上外环开一整圈来放松下,并得到了一个冷知识:外环绕一圈约100公里。

500

新鲜到手的充电桩电费账单,给大家参考下

当然养车费用并不仅仅只有加油/充电,还有保险和保养等。在保养这一块纯电车可以说是非常有优势了,因为其结构本质上非常简单:电池+电机+操控系统,也就是俗称的三电,结构简单保养内容也少,只要三电没出问题基本没啥保养费用而三电又是车辆核心质保内容。而汽车的话其保养内容就多了,不说别的某德系品牌烧机油这事大家现在还津津乐道呢。可以说在保养和耗材上,纯电车比燃油车是节约下来一大截。至于保险嘛,我在官方这买的首年保险价格是6500(交强、车损、200万第三方),如果自己买的话价格大概是4500,和售价差不多的宝马325比的话保险价格还更便宜些了。可能和混动车比起来价格会贵些(朋友的比亚迪宋PD保险也就两三千),但是和同级别汽油车比起来没啥差距。

行驶体验

在行驶体验这块电车真是没话说,在燃油车上零百加速3秒级基本是百万以上的跑车才有的加速性能,而在纯电车上4秒以下的零百加速度那叫一个比比皆是,但凡来个双电机的车加速性能基本都能达到百万级跑车级别。而且电车最大的优势在于动力响应速度极快,电门一踩下去加速度立马起来速度直线上升,而燃油车的话油门踩下去后加速度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等一会速度才会有提升。对于加速性能这事吧可能有人会不屑:加速要那么快干啥又不是跑赛道,你红绿灯起步比别人快又能咋,还更危险。嗯,这话吧也没错,问题是加速性能强往往带来更好的驾驶手感,而且在高速上进行超车时也更为流畅。可以说加速性能带来的行驶体验提升是属于谁开谁知道。当然加速性能太强的话也会给汽油车坐多的人带来眩晕感,因为其加速减速属于直上直下不像油车有个线性的变化过程,坐惯油车的人可能会不适应。而电车另一个行驶体验优就是安静,真的安静。没有了发动机传来的震动和噪声,配合静音轮胎与双层玻璃后,行驶中车内只能用安静两字来形容。而且相比汽油车大量配备的行驶辅助功能与主动安全功能也大幅的改善了驾驶体验,而这些是BBA之类传统油车所不具备的——没错,现在国产新能源车对BBA等传统车企形成了降维打击。

历史的车轮碾了过来

在油车时代德国BBA+日本两田是占据了国内大半市场也获得了高额利润。然而随着新能源和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中高端的BBA和中低端的日本两田都受到了来自国内新能源新势力的阻击,没以前日子那么好过了。作为GLC260和国产纯电车都开过的人,不得不说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实在是太应该、太正常了。

500

就以我的某国产C+级中大型轿车为例,30万的标价算上各类补贴后落地价格27.6万。以不含补贴的30万价格来对比好了,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的对应车型是宝马3系轿车,但宝马3系只是个B级车;而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的同级别C型车宝马5系的价格就要四五十万了。目前国产三十万级车标配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式悬挂在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的车上也是得宝马5系才开始配备。而国产35万级车普遍配备的空气悬挂搁BBA这起码得五六十万级别了。至于真皮座椅、按摩座椅、分区恒温空调等等得BBA顶配车型才有的配置在国产新能源这也基本成了标配。如果单纯从配置上来说的话,那国产三十万元级别车的配置得BBA同类车顶配才能与之相比。

而在实用的辅助功能上,国产新能源与BBA的差距就拉得更大了。说个最典型的例子,360度全景影像。只要用过就知道这个功能是极为实用的,对通过狭窄路段和倒车等都有极大帮助。在国产新能源车上360影像基本是个12万以上的车都有配置放BBA身上呢?奥迪A6L最丐的版本40TFSI豪华雅致版36.4万没有标配360影像,要38.6万的45TFSI版才标配360影像。别的配置就更不用说了,在30万级车上已经烂大街的HUD、四向电动方向盘等配置,搁奥迪A6上要57.8万的55TFSI才标配。虽然说这些功能在低一档的车型上也可以加钱选配,但~四十几万的车要加钱才能获得国产三十万标配的功能,这直接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又比如著名的“加价王”丰田埃尔法,在国内新势力的豪华MPV打击之下日子也逐渐不好过了,最直观的例子就是4S店的加价幅度日渐下滑。

500

现在12万以上的车子没个360影像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了

500

这丰田“加价王”在物理层面上就打不过新势力的同类产品啊~

在智能驾驶辅助这块差距就拉得更大了,ACC(自适应跟车巡航)、LCC(车道居中巡航)、LKA(车道保持辅助)这些很实用的L2驾驶辅助功能在国产新能源上已经在15万元这个级别得到了普及,甚至有些车企把这些辅助功能给下放到12万级车型上。虽说这些L2驾驶辅助功能往往取决于各厂商功力和配置的传感器属于体验方差极大,但二三十万级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已经属于非常能用的状态了。而配合驾驶员状态检测、方向盘电容检测等技术可以确保驾驶员不因辅助驾驶而降低对驾驶的注意力。而在BBA上,这些L2级驾驶辅助得60万这一价格档次的车才配备,只能说不愧是BBA,这溢价就是高。至于车机智能化那差距拉得就更大了,而且不是价位差多少的问题了。BBA之流老牌车企的车机那叫一个一言难尽,也正是这原因基本全员标配apple carplay——用销售的话来说:用啥车机啊,用carplay啊。嗯,想想我那GLC260也是整天插个iPhone用carplay,确实如此。而在更高级别的类L3级驾驶辅助上,BBA与国产新势力的差距拉得更大了。这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有无问题了。在智能驾驶这块,上百万的BBA豪车都不见得能和国产四十万的车比——比如使用了华为ADS技术的阿维塔11。

500

这三激光雷达的配置实在是让人看傻眼

随着新能源和燃油车市场的此消彼长以及国内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车品牌认可度的逐渐提高,BBA靠车标就能在中国市场赚取大额利润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多少还算想开了,把35万元的宝马i3进行大幅降价从35万降价到25万水平,总算是在这价位下靠着还算凑合的配置与那个车标让销量提升了不少——你看,这不就让中国买家省下了快十万么?这历史的车轮啊已经碾过来了,不识时务又不与时俱进的品牌啊最终也只能被碾为齑粉。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