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要改变一个地方的做事风格,可以从组织工作做起。

【本文由“落雕都督”推荐,来自《南北方干事态度差别很大?》评论区,标题为落雕都督添加】

  • 割草机88
  • 应该和地域文化有一定关联。。

    在那些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地方,当此文化习俗被认定为主流时,你扣细节一根筋的话,会被合作的人认为是找茬。

    在南方也不是所有人都精细认真负责的,照样有大把的年轻人浑浑噩噩,马马虎虎的。。但在那里,这种习惯是不被称道的,是会被人鄙夷的。。无论生活中还是婚配上,大家多欣赏做事负责的为人靠谱的人。于是就会扭转年轻人的习惯,逐渐成长起来。

    细说起来,南方的习俗适合商业文化,而北方适合军事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啥性格的都应该包容。像做菜一样,材料越多越全越好。不然全国变成日本人那样扣细节一根筋到底的也不是什么好事。

地域的影响是有的,但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作风传承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老解放区位于华北和东北,再加上陕北,这几个地方大量比较有经验的干部都被派到了新解放区,也构成了南下干部的主体,就造成老解放区的干部数量不够,经验不足,传承不足。也加深了南北的地域差异。

举个例子,山西,自古以来是一个商业文化气息很浓厚的地方,民风特别内卷也特别较真的地方,不管做生意还是服务,都是非常玩命的,革命战争年代,山西出了大量干部,能力也都是非常强的,作风也同样是非常认真的,但是,解放后,一大批山西干部跟着彭真同志到了北京乃至华北,接着又一大批跟着李井泉同志去了四川,还有一部分支援西北和华东,这样一来留在山西的干部就严重不足了,缺到什么程度呢?缺到订党报的人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二,很多新干部要从头从文化补起。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央交给山西的一些重要工作,因为缺干部,开展得比较粗放,慢慢发展到今天,精细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反而今天的成都很多单位把很多老晋绥的作风给保留下来了,做事很较真,甚至部分改造了当地历史上存在已久的袍哥文化和安逸文化。北京也是,很多单位的离休干部都是晋察冀来的,因为老干部基数大了之后作风往往就会传承较多,造成今天一些年轻干部学到了前辈的作风,而元朝怯薛,明朝京军,清朝八旗什么作风?反而很不容易看到,带晋察冀同志进京的彭真同志管的很严厉,他总结了一种“躺倒干部”,谁稍微懈怠一点就会被他批评为躺倒干部,所以老一辈的干部都很“肝”,结果这种作风到今天依然在很多单位传承着。也客观影响着工作在北京的人压力普遍非常大。

东北也有这个干部传承问题,我是纪录片《宋任穷》的撰稿,应该说东北的干部对全国的解放贡献是非常大的,大量的干部支援到广东,湖南和湖北等地,后来一五开始后,全国也有不少人支援东北,但去的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和战争时代的老革命是不一样的。宋任穷同志是东北局的书记,他想很认真地做事,就面临一个基层是不是能够响应的问题,东北的很多规划文件,能看出他比较重视产能,但要提高质量,寻找市场这些就需要各部门比较精细的分工协作和市场调研,这方面是他的弱项。

所以未来要改变一个地方的做事风格,可以从组织工作做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