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脱她的衣服,我看吐了

来源:InsGirl

  “人类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

  《满江红》热搜翻车了。

500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上映仅8天就狂揽票房30亿,在兔年贺岁档的激烈厮杀中,多次上演票房逆跌锁定冠军宝座。

  但网友们对《满江红》的点评,却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

  喜欢的人,夸它精妙的反转、诙谐有梗的包袱,还有家国大义的主题升华;

  不喜的人,则骂它戏谑历史的轻浮、矫揉造作的煽情,以及低俗段子的软色情暴力倾向。

  此外,也有不少观众在看到那场舞姬瑶琴被多个亲兵营官兵欺辱的戏份时,都感到了头皮发麻的生理不适。

500

  他们并非无法共情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的处境有多艰难,只是会有些难以理解:

  尽管创作者并未直接展现剧中瑶琴遭受凌辱的一幕,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为什么要被三五大汉“簇拥”着跑来跑去?

  那些数次一闪而过给到瑶琴的露肉镜头,又用意何在?

  换句话说:

  任一影视片段中,有关性暴力的展示,真的必需吗?

  这,也是作为观者的我们都会产生的困惑。

500

  咬牙切齿

  还是跃跃欲试?

  影视剧中出现性侵暴力镜头,并不鲜有。

  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创作者为何要耗费篇幅来专门描绘这一丑陋罪行?毕竟,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是足以做到“一秒也不浪费”的。

  所以,不管暴力还是侵犯,创作者背后真实的目的或动机,才是题眼。

  就像人们看剧时经常会把某类角色定性为“花瓶”一样。

  要说“花瓶”这一网络用语,本身即带有贬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好莱坞大片曾经疯狂抢占全球影视市场的那些年,一些看上去“胸大无脑”的影视角色确实层出不穷。

500

  这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整个影视行业,其实都在被「男性凝视」所裹挟。

  由此,是否可以说,那些给受众感官上带来强烈刺激性的性侵暴力镜头,同“花瓶”一样,实则也属于「男性凝视」下的一种产物?

500

  或许,这才是某些大尺度的影视片段真正会引人不适的根源所在。

  可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听后会嗤之以鼻:

  男性凝视又怎么了?

  人长得好看还不让看了?

  看你两下又不会掉肉?

  你看,这就是想当然的把「凝视」理解为了单纯的「看」。

  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漂亮姑娘瞧上两眼自然没什么好说,但「凝视」不同,一如《奇葩说》辩手席瑞在一次辩论中提到:

  凝视不是审美静观,而是带有攻击性的;

  正是这种攻击性,才让女性在公共场域当中会感到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

500

  「凝视」它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臆想,譬如:

  “这个妞很好看,应该很好睡”

  “她的胸很大,摸一把应该还不错”

  ......

  可怕的是,以上这些臆想很可能并不止于邪恶的意淫,而是真实存在于你我身边的现实一幕。

  试问,有多少男同胞曾亲耳从别的男人口中听到过这些话?

500

  所以,当我们坐在黑漆漆一片的影院里,不得不代入己身去面对充斥在整个大荧幕上种种直白、露骨甚至是软色情的暴力性侵镜头时,心里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是气得咬牙切齿?

  抑或,也有人正看得跃跃欲试?

500

  他人即地狱

  很多人并不理解「男性凝视」所带来的危害。

  因为男女两性的本质在个体经验上,即是有隔离的。

  兔姐无意在这里鼓吹「性别对立」,只是你我都必须坦承,很多时候,作为男人而言,从他个体的成长经验上来看,的确是无法与女性真正达成共情的。

500

  一个男人能完全理解:

  女生下班后独自走夜路的害怕吗?

  独居女生会在门口放一双男鞋吗?

  司机一声招呼不打就直接改换路线的那种恐惧与揣测吗?

  ......

  很遗憾,都不太能。

  甚至,她们的担心还会被有些人当作玩笑、段子,或视为一种矫情的表现。

  殊不知,那才是一种偏见的隐形的暴力。

  就像席瑞说的,“在男性这里,凝视是注意力的争夺,可是在女性这里,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无法言说。”

  所以,兔姐真正想表达的是:

  即便难以理解,也绝不意味着就要对它习以为常。

  举个例子。

  还记得前段时间某书上流行的「捂嘴照」吗?

500

  ● 图源:微博@八酱日常

  所谓「捂嘴照」,也叫「性侵照」,最早起于一个网上的自拍挑战。

  在这些女孩们争相效仿拍下的照片中,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摆出了一个pose:

  处于画面中央位置的女孩,双眼可怜地看向镜头,双手却死死抓住一只粗壮地捂住自己嘴巴的手,仿佛在挣扎一般。

500

  而在社交平台上,这些「捂嘴照」下的配文,普遍都是:

  “话太多就把嘴捂住”

  “只要这样做就行啦”

  讲真,兔姐第一眼看到这样的自拍挑战时,就觉得很不适。

  直到后来看见一位网友站出来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姿势,本就是儿童反性侵宣传才会用到的,可它却在人们的习以为常中,逐渐变了味道,成了眼下那个最为风靡的潮流玩意。

500

  ● 图源:小红书@蛋撻很甜!


  你看,这便是「男性凝视」在具体化之后的一种行为体现。

  无知且愚蠢。

  因为它不仅轻易就消解了包括儿童、妇女在内的受害者群体被「性侵」后所产生的巨大苦痛,还肆意将其扭曲成了某种带有性意味的「凝视」与不怀好意的「窥探」。

  此外,前两年时兴过的「家暴妆」,也是如出一辙。

  所谓「家暴妆」,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化得鼻青脸肿、满脸伤痕,像是遭受了一场家暴的妆容。

  最早是一位西班牙艺术家和好莱坞女明星合作,拍摄了一组“反家暴”的照片。

500

  艾玛·沃特森,金·卡戴珊,安吉丽娜·朱莉...都被化妆成「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显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家暴问题。

  然而,和「性侵照」一样,「家暴妆」在走红全网后,却开始与它本身「反家暴」的初衷,几近背道而驰。

  先是国外的一名网红,发表了「家暴后也要很美」的论调;

  等传回国内,则已经消解了家暴所带来的痛苦,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种「酷」和「美」。

500

  当人们乐此不疲地在网上安利分享着所谓“绝美”的家暴妆容时,殊不知,被湮没的,是真实的家暴发生在每个个体身上的残忍与苦痛。

  美妆博主曾宇芽讲述过自己遭受「家暴」的全过程。

  仅半年时间,她就遭受了男友扇耳光、拿脚踹的多次家暴,期间还不包括各种上升到人格侮辱的谩骂,而在一段监控视频中,还拍下了她被男友拽着腿生生拖出电梯的一幕。

500

  ● 请问这就是酷吗?

  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又有多少家暴的受害者在想要寻求外界帮助时,看到的是一张化着家暴妆容却又嘻嘻哈哈的脸?

500

  这,便是「男性凝视」造成的恶果。

  好比影视剧中常会出现的性侵暴力镜头,其实创作者大可去展示施暴者究竟有多残忍,或者受害者在遭受暴力后的真实困境又有多无助,这恰恰才是创作此类题材的真正意义所在。

  可眼下的影视创作者们,却总是掺杂着拍一些带有低俗趣味的香艳镜头,不禁惹人怀疑,他们到底又想要讨好谁呢?

500

  请不要成为

  恶魔的培养皿

  兔姐看过一个访谈。

  其中有个话题,讲的正是「电视上的性和暴力,会如何影响孩子」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印度电影中,有一些演员被称为「强奸专业户」。

  因为几乎每部电影,都得有一场强奸,这甚至一度成为那段时期内印度电影创作的「标准」,由此,那些小时候看过这类电影的孩子,都会在长大之后下意识地认为:

  这才是他们应该对待女人的方式。

500

  ● 印度强奸犯认为

  女性被强奸时不该反抗

  所以,当印度出现「黑公交车轮奸案」那样的极端暴行,当印度的街头巷尾屡屡有女孩子遭受强奸,人们为何又要对此感到意外?或者震惊?

  是谁培养了恶魔?

  又是谁默许了强奸的罪行?

  最终自食恶果的,不正是他们自己吗?

500

  ● 2012年印度黑公交轮奸案的四名主犯


  就像访谈中那位老者所说,“电影院也许是一个商业企业,但不可否认,它对社会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果人们用尽一切手段挣钱,不惜牺牲社会,那绝对很丑陋”。

  这绝非是说,只要人们不去拍,像性侵这样的暴行,就会在这个社会彻底消失。

  从来不乏有人认为:

  “一个社会的性也好,暴力也罢,都不需要把它藏起来,而是要展示它”。

  这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肤浅见解。

  只因即便人们没有隐藏,也总不至于蠢到去颂扬它吧?

500

  ● 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律师认为:

  女性即“性”

  一如访谈中最后提到:

  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应该单纯为了所谓的「爆点」和「看点」去过度渲染「性暴力」,它一定是要告诉你什么,让你明白什么;

  希望只是剧情需要,而不是画蛇添足,强行添加。

  比方说,根据韩国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好评佳片《素媛》,在其长达122分钟的时长内,几乎没有一秒多余的镜头去给到还原小女孩遭遇禽兽性侵的全过程,可观者却无一不为之悲愤泪目,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记住了那个罪犯猥琐至极的脸;

  因为我们看到了无良媒体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以及,亲眼目睹了一位始终穿着可可梦服装的父亲,是如何陪伴自己的女儿走出那场噩梦的。

500

  同样,试问有谁在看过《杀人回忆》后,会忘记它的最后一个镜头?

  那是足以重击在每个观者灵魂深处的审问。

  正是这一「审问」,方才让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始终保有一份警醒,即:

  永远不要让自己沦为那样一个恶魔。

500

  或许你还听过,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十四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并沦为日军发泄性欲和肆意摧残的性奴隶。

  到2014年时,这些幸存的老人,只剩下22位。

500

  但你可曾在我国首个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中,看到半点创作者对日军当年残忍兽行的还原?

  并没有。

  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位老人在拍摄时讲到至深处,导演郭柯却把他的镜头移向另一侧,并按下了关机键。他也曾解释过自己这么做的缘由:

  “那是她们的秘密啊。她是信任我们,才和我们讲的,我怎么能拍呢?”

500

  你看,这才是一个影视创作者真正该具有的「良知」,不是吗?


  而在《女人们的谈话》这部电影展映后,也曾有观众对导演Sarah Polley提问:

  比起还原对女性施暴的过程,不展现出来是更有力、更合理的,您是如何决定这样拍的呢?

  导演Sarah Polley给出的回答是:

  “每次我在电影中看到直白的性侵画面都会难受。

  性暴力的展示在电影中不是必需的,也无关主题,更需要展示的是受害者的创伤,以及她们如何应对、如何前行。”

500

  除此之外,向观众展示侵犯,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别让孩子眼中的性侵,

  无关暴力,只剩皮肉。

点击「InsGirl」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