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后学历会贬值成什么样子?

这两天和HR朋友聊了聊关于学历的问题,“十年以后学历会贬值成什么样子?”

500

先看个新闻:

在大学生喊出“零工资就业”之后,新一年大学生就业引起各方关注。日前,英才网联联合多所高校针对应届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的大型就业期望调查揭示了毕业生就业中呈现的新现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比例高达67%,还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仅有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没有一人认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拥有硕士学历的群体和只有专科学历的群体,对于“就业形势”都不乐观。两个群体中,无一人认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或“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相比之下,8%的本科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显得分外显眼。与此同时,超过四分之一的硕士生认为“就业非常困难”,接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也有同样感受。专科生受“学历”之累,认为“就业非常困难”的比例高达46%。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单位前四名依次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比例分别为28%、24%、20%、15%。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不足1%。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带有明显的“企业类别歧视”,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是尊,不屑于“屈尊”民营企业。在“近九成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的“严峻”认识下,这些目标单位类别的选择,表明了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

是不是觉得这新闻等于啥都没说?

或者说,这新闻只不过就是把当下的就业情况描述了一下,反正情况大家都知道。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2007年的新闻,我只不过是把其中的“2007”全部给删除了而已:

附上个链接:http://news.cctv.com/education/20070212/105521.shtml

没看错,就是2007年的新闻。

从只有1%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的选择,也能看出某些人所谓的“当年找工作很容易”是多么扯淡的话——如果真那么容易,这1%是怎么来的?

当然,各大学的就业报告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清华大学当年去“体制外”的不到20%。所以,在看到这两年一些媒体动不动就说“清华毕业生7成进入体制内”我就很迷惑——当年这个数字可是8成甚至9成,怎么现在7成反倒要大张旗鼓的说了?

这个下面有个人说的话我很赞同,其实大家现在乐于看到的所谓“时代红利”,大都是努力且幸运的那一波人。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人其实很难判断未来的趋势。我记得很清楚,2008年、2009年的时候,我看到过很多离开北京的新闻。比如我现在还记得,2008年的时候,有个新闻说在有对北京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夫妻因为金融危机为失业,之后两个人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未果,就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去了成都工作。当时,两口子把房子卖了,把未还的贷款扣除之后,拿到了140万的现金。然后回成都全款买了个50万的房子,买了个20万的车,剩下的钱就先放着,也不着急找工作。2009年的时候,还有个新闻说一个北漂面对北京均价1万多的房子,觉得自己这辈子也买不起房,就决定去南方城市工作了。凡此种种,在今天的人看来,肯定是傻到家了——1万多的房子,不是砸锅卖铁也要买么?但当时真是有很多人,就认为这房子已经到顶,而且自己怎么也买不起了。

反正百度有时间回溯的功能,你可以选择一个2010年之前的新闻,看看我是不是在瞎编。

当然,需要承认的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热门行业会有较大区别。比如在2009、2010年的时候,因为大搞基建,土木一度成为了各高校收分最高的专业之一。那个时间段毕业的土木专业毕业生,的确是吃到了所谓“时代红利”的,这个不可复制。但在任何时候,热门专业的数量毕竟是极少的,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形式依然严峻。

而如今很多人张口闭口所谓的“当年某单位的招聘标准如何低,现在如何高”,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学历贬值了,而是这些单位过了自己发展最快的阶段,不再具有引入新人的需求,标准自然就高了。但在另一方面,这种所谓的“幸运”也代表了另一种人的“不幸”。

就还是拿前面提到的清华大学的就业报告来说,10年前清华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单位是各类能源、基建、化工等传统行业的巨型国企,愿意去所谓“大厂”的人极少。而那些互联网大厂,则是普通本科就差不多能进。只是,回到当年,这些清华毕业生抱怨最多的恰恰是“XX铁建20年前大专生都能进,现在咋都变成985才能进面试了”。

其实回过头来说,当年的大学生之所以不愿进民营企业,也不全然是因为民营企业待遇的问题,而是当时民营企业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其实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如今国内这些知名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有多少是在过去20年中——尤其是在过去10年中成长起来的。

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7年度)》显示,去年民营经济投资增长36%。截至2007年11月,城镇中的非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即全部民营经济固定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6.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5个百分点,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6.4%,比2006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增加40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预计全年增加超过50万户。这份报告说,同期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增加1.2万多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6.5%;从业人员为7058.6万人,,比2006年底增长9.8%;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

记住2007年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是7000万人这个数字——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4亿。

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况,我如果能预测十年后的社会情况,我就不在这儿BB了,我直接买个行业ETF都能挣一大笔。但至少站在今天的这个历史节点上,再看十几年前的就业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破除那层时代滤镜,以及幸存者偏差。只有这样,在估算十年后的学历贬值率的时候才能更准一点。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