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加强管制”的思维惯性,削弱各地今年强劲复苏的动力

IMF将202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4%提升至5.2%,更高的大经济体只有印度,它是6.1%。疫情在中国迅速过峰,极大增强了内外对中国的信心。

今年经济强增长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体两面,中国各地都在只争朝夕。然而并非一切都是乐观的。过去3年因防控需求加强了基层社会的管制,它带来的一些思维和治理惯性在一些地方仍在延续,要防止它们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相互作用,削弱各地近期出台促进经济复苏重大举措的落实条件。

今年中国可以说憋足了前进的动力,很多地方把任务压得很实。但也要看到,一些基层的工作气氛并没有与这些任务对接起来,“封控后遗症”不容忽视。有些人被“追责”怕了,形势变了还是放不开手脚,而且“管控”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正确性,认为管得越多越细越好。这样的工作导向与国家倡导的安全发展没有关系,而是缺少方向感时的原地打转和自证“做事情”的层层加码,瞎忙活,还有就是给免责做铺垫。

比如凡事都报批,并且层层上报,确保“不出事”,也没有“意外”。开更多的会,造出更多的表格,把结果管理搞成过程管理,有没有成绩无所谓,但要确保在所有过程里每个人都很正确。这样的情况还在继续蔓延,并没有因为疫情管控的放开而有明显调整的迹象。这与国家今年面临的任务和要求所有干部都做出担当是不对称的。

疫情严重时出一个微小漏洞,就会感染一大片,搅乱一个城市,但在常态社会里决非是管理越细越好的逻辑。社会治理需要松紧适度,要给民间的活力和创造性留下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现在需要各行各业都出现创新的“扛鼎之作”。我们的社会要防止基层体制化、管制扩大化的动向和苗头。我们需要能够激发所有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的社会治理。

现在很多涉公单位员工的工作时间都比过去长了,很多人是因为工作的任务更重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增加的工作量与社会期待的效果没有关系。它们被用来写各种工作报告,应付检查,开各种会,在一些地方这种情况比疫情之前加重了,这对于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展强大努力造成了精力和资源挤占。

希望今年对不产生实际效益的管理环节和措施形成一定的治理,至少要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复苏形成阻碍的紧迫意识,从而给打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认真做事情的人更多保护和鼓励。要倡导基层治理遵循实事求是精神,以最优质地完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个结果作为各项工作的导向。今年的经济一定要实现大幅反弹,全社会的信心一定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提振。忠实于国家路线需要用行动和成绩来证明,来检验。让新年的新气象扑面而来,让全社会的精神头昂扬奋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