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以及行业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市场选择

【本文来自《其实国企现在还能顺利走下去的,都不是什么具有高度竞争性的行业》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Tonyzhangly
  • 这全球建筑行业都是高度竞争性,可是建筑行业做大的资产与经验也要丰厚的啊!国内的从交通部出身的中国交建,从城乡建设部出身的中国建筑,从铁道部出身的中铁,从铁道兵出身的中铁建,从电力部与水电部出身的三峡集团和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哪个不是配套齐全富有经验的啊?国内有哪个私人公司可与他们去抢大项目?而公司没有经验积累怎么会做大呢?可尽管这样子,私人公司还有边角市场可以做大的,比如太平洋建设做高速公路、水利、市政建设也是世界500强的哟,当年86年的创始人也不过是江苏淮阴的包工头,是靠着90年代在南京的几个市政工程才做大的,全得益于全省高速公路网建设从开始当分包起步的。

    而且,国内做这种大型基础建设,选择总包与分包都还是要看出身(经验)的,苏通长江大桥总包是中交建,引桥部分是中铁建,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总包是中铁建,主桥还得给中交建,为什么呀?中交建出身于交通部,交通部长江航道局可是有全套的长江水文资料的,中交建就是近水楼台。而中交建事实上在跨海跨江通道建设上就是比中铁建占便宜,中交建还有从交通部接手的生产重工设备的振华公司,也接手了原交通部的港口与航道疏浚以及打捞业务,还有就是原交通部的十几个设计院了,这样他可以从事很多大工程的总承包的业务的资质。像中铁和中铁建为了工程竞争也是拼命在收编,还另外组建其重工公司,这些都是建筑市场化的产物。中交建相比于中铁、中铁建尚不能接的生意就是铁路电气化项目,可电力部与水电部出身的中国能建却是可以做的哟,雅万高铁的电气化项目是中国能建分包的。

    中国以前是计划经济,在那种状况下有很多地方设计院与行业的设计院,在市场化改革后他们都被拆分到不同建筑国企中,他们是有很多行业的资质权限的,中国的私人公司何德何能能拿到这些现成的资质资源呀?!还不是在夹缝中来找到机会壮大自己。

和你的结论“其实国企现在还能顺利走下去的都不是高度竞争性行业”矛盾了。你讲着讲着就跑到另一个结论上去了“国企即使在高度竞争性行业,也是由于民企拿不到资源”。

其实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以及行业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市场选择,不是简简单单能一刀切下结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改开后的经济发展总方针,国家在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上,从没有倒退过,总体趋势都是逐渐放开,充分竞争。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常年选择,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国企,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是民企,这些行业大部分都有着高度的竞争性。

一些民企为龙头的行业,也并非都是国企不行,而是国家最早实行国企改革的市场,很多国企在市场化初期就被改制或被淘汰了,在市场形成初期就是民企的天下了。

改开前,国企每年要将大部分的利润上交国家,而无法进行设备改造和升级,且要负担企业退休职工的沉重的养老金,而当时的私人企业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国家开放最早且彻底投入市场竞争的行业,当时的国企就已经输在起点上了,形成了民企行业领先,所以不能只看着国企在一些行业的资源优势,却避谈在另一些行业当年的极不公平的起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