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很多产品可以做极致品质,別人无法超越,但可以改道

【本文来自《日本的工匠精神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硬盘硬 软件软
  • 千万千万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日本的工匠精神落后时代是正确的,但不是从工业2.0后,而是从产业革命,工业化之后。

    国内现在宣传“工匠精神”我是非常不赞成的,而是应该宣传“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并不是工匠本身,而是说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个其实就是“职业精神”。用工匠精神来宣传,容易造成把工匠误认为是工匠精神的误区。

    产业革命,工业化的特点就是消灭了工匠。机械化,组织化,量产化,工艺和检验明确化和标准化,和传统的工匠基本上是格格不入的。产业革命后,大量的工匠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进入现代化的工厂成为职工(职业工人)。

    现在常用“大国工匠”这个词,但其实他们的“手艺”再优秀,都是工业化产品的某一道工序上的职工。他的精益求精的手艺,都是现代化生产的工序的体现,虽然有时其达到精度的方法和熟练度是图纸上无法说明的,但其目标都是图纸上标注的工艺和精度。

    所以“工匠精神”就是现代化生产中职工的“职业精神”,认真踏实地完成本职工作,达到自己这道工序的要求就可以了。

    大规模量产相比工匠,更依赖于无数普普通通完成每道工序的职工(职业工人)。

日本很多产品可以做极致品质,別人无法超越,但可以改道。

比如,录像机时代,日本是別人无法超越的巅峰,但LD的出现,彻底抛弃了录像机。

相机时代,日本依然是巅峰,但新产品越来越缺乏革命创新,佳能被用户称为“牙膏厂”,一次挤一点。十几年前日本相机的确质量有口皆碑,很多中级相机快门寿命标称15-25万次,你只管放心按,有摄影师快门用到100万+还没坏,坏了换一个又满血复活。当然那是以前的产品,现在的也越来越容易出故障了。

日本在油车时代,与相机走的路一样,日本的汽车与相机都是抄袭德国起家,初期也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后来凭借所谓的“工匠精神”把产品质量提升上去,占领了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溢价。

在相机市场上,日本彻底打败德国的是光学与电子结合,是一种革命性创新。可以视为一次换道超车。

而新能源车的崛起,也被视为一次换道超车,油车已经再难有什么革命性创新了,只能重复“牙膏厂”的老路。

日本发力氢能源,中国走电动。氢能其实是油车的延续,除了环保因素,烧油与烧氢大体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发展氢能源车对日本最有利,基本上可以继续吃油车时代的红利,但他们的如意算盘被中美联手打破。

电动车的体验是传统油车无法可比的,先不去说节能环保,单是人车交互的体验,同价位油车就被抛很远。十几万的宋,提供了语音按制天窗,导航,空调,语音调节主驾座椅,手机控制。

工匠的代名词是老师傅,工匠意味着经验与技术经过岁月的沉淀,没有一定的资历积累很难称之为工匠。工匠很多凭经验,同时也缺乏创新,日本人在同一个岗位兢兢业业干一辈子,培养了大量工匠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一旦转换了赛道,他们这些老工匠就无所适从了。

我国有很多心灵手巧木工匠,他们也有工匠精神,很多手工制作的家具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作为艺术品,他们是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但作为普通属性的商品,他们败给了机器雕刻与制作的家具。操作机器的工人可能没一个是工匠,但他可以凭机器的辅助做出媲美工匠手艺的家具,效率却是胜出许多。

如果太执着与工匠精神而忽略了创新,很容易走入僵化与守旧的胡同。

不是你做的不够好,是时代抛弃了你。

日本人越来越老龄化,老年人长期占据着重要职位,缺少年轻人的创新、活力与激情。日本人很少跳槽与被解雇,工人可以安心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专心工作,长期历练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工人,在过去那个时代,他们可能凭站在供应链的顶端收获高溢价。但一旦转换了赛道,他们那辈守旧老人就无法适应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