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幻想有两种,一种基于当前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另一种从知识盲点或不协调处入手

【本文来自《关于《流浪地球2》的几个没看懂的地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111222311453
  • 楼主怕是对科幻电影有什么误解,科幻电影也好,科幻小说也好,本质上还是艺术范畴,和科学搭边,但不正确才是常态。我举个例子:星舰曲速飞行,这科学么?不是,这是想象、是幻想、是脑洞,经过几十年影视作品熏陶,全球默认这是科幻,没有人会去讨论它的科学性,现实性。

既然你说到科学和科幻,我就多废话几句。

我们通常认为已经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的总和称为科学,它是由一系列确定的现象,公理,定理交叉构成的。局部可能因为现有理论或知识的不完备有不协调统一的部分,但是,总体上是自洽的。

科学幻想呢,有两种。一个是基于现在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扩展。凡尔纳的一系列作品和小灵通漫游世界基本上就是属于这种。

另外一个就跨度大一些,要么从现有知识的盲点或不协调处入手,撕裂当下的科学的自洽,在另外一个世界观下重构科学体系再一次达到自洽。这种撕裂只要基点准确,构想出来的东西基本自洽就很了不起。比如有人幻想过硅基生命,星际穿越里的黑洞旅行以及高维空间的想象。

要么就是从宇宙的起源甚至真相入手。比如有科学家就提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的世界的真实性,不能排除我们的世界是另外一种生命设置的实验或游戏的可能。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人类日益发现我们完全可能是生活在一个设定好的非自然环境里。黑客帝国和黑衣人里的星系弹球都是类似的推理。

这样去看星舰曲率飞行是可以有的。因为基于某个科学定律的外延,我们可以假设它可行,因为他不妨碍已有的科学理论框架的自洽。甚至虫洞,平行世界都可以。

就算是星际穿越里的黑洞旅行也是可以接受的。进入黑洞或只是被黑洞加速以后,男主角的意识进入了一个和当下世界时空结构不同的全新的时空领域。按着电影的表达,他处于对四维时空进行任意出入的境地,亦或是被锁在了他们家书架后面的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到这里,一切都可以接受,包括他给自己的女儿发信息,尽管办法笨了一些。作者其实完全可以更有想象力一些。可能是为了剧情的曲折,于是,男主角只好笨拙地推书。

然而后半段的回归就出问题了。因为他的回归和现实世界已知的常识不符了。经过高引力加速以后,男主角的身体必然是已经被破坏了。在那样的引力环境下他的太空飞船会被撕裂甚至被破碎成粒子,何况他的肉身了。因此,作者让他再回归,重新回到原来的身体里,那就不是科学而近乎神迹了。这也是星际穿越失败的地方。不如另外一部,超时空接触里面的想象合理。

所有的想象或幻想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一定要和我们现有的已知的规律相符,不然,就没了基石,也就失去了科学这一层的意味。比如同样是想象,交换人生就不存在被批评的问题。因为他不是科幻,就是一个梦。即便如此,作者也要尽可能把一切安排的像是能发生一样,尽可能不和现实世界冲突。

流浪地球属于第一种科幻。把人类的技术进行外延推广放大应用。逃避氦闪是原始动机,这个可以有。但是,对手段的想象不够超越,于是,就不得不发生与现有世界的冲突,而且这个冲突又是无法调和的。相反,把人类的全部意识记录下来,导入计算机环境中去,利用人类的航天技术把备份的数据和高速计算机发射到安全的区域。这个系统利用基于量子同步技术的空间通讯手段和地球上的人类意识同步,让地球当下的生活在计算机环境里复现。到达新的世界后,再用堆材技术或克隆技术把虚拟环境里的人类具象化,完成意识的再注入,在新的世界里继续生活。新世界的人类可以选择与地球相连,同步两个世界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再相连,完全重新开始等等。这样的假设大约要比流浪地球的方式更好实现,更不与现实冲突。而且故事性以及戏剧性冲突并不比流浪地球差。

当然,今天的技术和三十年前相比有巨大的进步。刘慈欣当时没有现在这些新的技术和理论的支撑,想不到这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叁万公里的空间飞行器失控一定不会坠落在本地的。这个情节是与现实世界完全冲突的,彻底地击垮了故事的可信性。我估计是编剧为了场面效果加进去的,未必是刘慈欣的本意。

实际上太空电梯有300公里高就很好了,可以有效解决太空运输受化学燃料的限制的问题。三百公里外,摆脱了地球的引力,再出发,就容易多了。送达这个距离可能都不需要三百公里的物理结构。用几千米的电磁加速是不是就可以把物体加速到地球逃逸速度呢?送上去后,再俘获或者动力变轨寻的都可以实现。不过这恐怕算不得幻想了,我很怀疑已经有机构或课题组在论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甚至在做预研了。

还是数字化人类,虚拟化环境,仿真现实,虚实结合,星际旅行,再造生命,重建新世界这条线路更有创意也更有想象空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