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变得更坚硬了也变得更柔软了

500

2003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上刊载了未来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那篇题为《IT Doesn’t Matter》(IT不再重要)的文章。

这篇文章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2年,引发了一场世纪论战,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企业领导者都参与其中展开辩论。为了回应争议,尼古拉斯·卡尔在后来又出版了一本名为《IT Doesn’t Matter》的书籍。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互联网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

这本书由于在国内是在2008年才出版,翻译的年代感太强,它的标题与其说是《IT不再重要》,倒不如说是《互联网不再重要》。其实这也是今天中国市场的真实写照。

15年过去了,尼古拉斯·卡尔的预言已经成真。在3月21日,中国几家云巨头几乎“撞车”了。阿里云提出要立下生态边界,而刚刚发布的腾讯第四季度财报中再一次宣布了云营收。华为云则是提出了“HCS混合云架构+智能云应用平台3.0+EI企业智能”三引擎驱动产业升级的战略。

在我看来,华为云变得更坚硬了,也变得更柔软了。

能力更坚硬了

今年以来,多个云计算厂商出现事故,凸显了云计算安全性、可靠性的问题。

云作为基础设施,出现故障显然是没办法接受的。在云计算就像水和电的今天,云计算事故几乎就等于停水停电。

对家庭来说,停水停电只是少洗一次澡,多坏几块肉。对企业来说,云计算故障会直接导致数据失踪、业务流失甚至是用户逃离。对政企客户更是如此,一旦出现一次事故,可能就会导致社会公共危机。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期刊在2016年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失去安全,云计算再好也不敢用》,这篇文章中提到:

云服务提供商的事故在安全性上有两类不足,一是局部故障扩散造成全局性影响,二是基本的可靠性能力不足影响了整个系统。对云服务提供商来说,一个可靠的系统设计、一个稳定的企业级云平台和一个完善的云灾备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3月21日,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9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安全已经成了云服务的核心要点。如果不做系统全栈的思考创新,这样的问题还会继续出现。

华为云HCS混合云架构恰恰是通过提供系统全栈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政企客户提供混合云容灾、智能运维运营、多云协同等能力。

在这个统一架构、统一体验、统一API、统一云服务、统一生态的云服务中,客户可以把底层运维都交由华为云负责,政企还可以在私有云和华为云之间进行快速设置或迁移。事实上,华为云在混合云、私有云乃至边缘云的竞争中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500

这种简单、直接而且还安全的解决方案让服务变得更硬了。政企客户选择华为云就像是披上了一套坚硬的铠甲,可以放心征战。

云计算在安全的同时,还需要应用丰富。我一直认为,买云服务其实就是买工具箱,工具箱敲不烂仅仅是一个维度的问题,工具箱真正的用途还是在于要提供各式各样的工具:锤子、起子、螺丝都要有。

华为云EI同样在提供全栈AI解决方案,联合合作伙伴、开发者,用“十八般武艺”为客户提供云的工具性服务,在交通、医疗等8个行业落地了200多个项目,这才是云计算的“硬功夫”。

数字化转型还有一个“硬骨头”需要去啃——如何有效的集成日益复杂的IT系统。

来自Gartner的报告称,2020年,集成工作将占数字化转型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的50%,到2022年,至少65%的企业需要建设新一代集成平台以推动其数字化转型。

为此,华为推出了ROMA系统。在华为内部,ROMA打通600了多个IT系统、2万多个集成点,实现与全球100余家伙伴IT系统协同。ROMA实现了数字化华为的三通:“内部互通,内外互通和多云互通”。

打通系统孤岛,加速云上融合,这是云计算的另一个“硬功夫”。

生态更柔软了

我在《人在“喊生态”,华为在“做生态”》一文中就提到:

华为的生态是“非线性运行”的复合生态。在这样的生态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性更强、更多,互动的密度更高、更活跃。生态平台内的企业可以产生互动,让生态内的企业可以不在华为的介入下就能互通有无。

华为云的生态其实也是如此。它不管是对合作伙伴、开发者还是政企客户来说,都非常“柔软”。

对合作伙伴“柔软”的意思是,华为云选择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这个土地非常柔软,适合生态合作伙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会遇到石头、瓦砾压在种子身上的情况。企业可以在这种相对柔性的环境中联合创新,孵化行业解决方案,还能获得资金支持,可以安心为帮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对开发者“柔软”的意思是,华为提供了普惠AI开发平台ModelArts,面向AI开发者提供一站式开发平台。甚至可以实现零代码AI模型的开发,开发者不需要挠破头皮去想如何开发AI应用,在华为云的ModelArts开发平台上开发,动作会变得更简单。开发者可以把自己的应用放到华为云严选市场上供客户使用,利用华为生态赚到钱。

对客户“柔软”的意思是,华为云的HCS混合云灵活可拓展,政企客户可以按需获取服务。政企客户本身就缺乏ICT人才,在数字化转型的部署过程中,华为云HCS混合云使得政企客户管理、运维都更简单了。这并不是一个僵硬的云服务,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

华为云的生态足够“柔软”,说到底还是它一直坚持“三不”原则: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

这种原则非常有自我边界,而且政策持续性强。相比于一些互联网公司缺乏边界,入侵性强,什么都想做的思路,华为云对合作伙伴来说明显是“柔软”多了。

用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的话说,就是“黑土地不能什么都干了”。

在黑土地上,种树、种草、种花,应该是合作伙伴做的事情,而不是华为云做的事情。这种有分寸、有边界的“柔软”非常难得。

华为云“竹变”开始

我一直认为,在国内云计算还处于早期。和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成熟度还差了一截,目前还只是处于广泛运用的阶段,尚未实现大众普及。

从云计算服务商的参与者来看,市场上四类玩家格局显现:互联网巨头、传统ICT企业、传统企业服务供应商及新兴创业公司。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现在各个企业之间的差距虽然很大,但其实都是刚刚冒尖的竹笋。各家之间的差距仅仅只是10cm和1cm的差距。

但是接下来的几年,竹子之间的差距会迅速缩小。

以刚刚过去的2018年四季度为例,微软Azure和阿里云的增速分别高达76%和84%。亚马逊AWS因为体量较大,同比增长仅为45%。

兴业证券在2018年11月曾经发布了一份名为《ToB:“跑马圈地”谈机会》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到:

预计2018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83亿元,同比增速44%;私有云市场将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速23%。预计到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903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957亿元。

500

如果你去看华为的数据就会发现,华为云在中国市场2018年的营收增长是10倍以上。虽然这种高速增长有华为云体量相对较小的因素,不过这种增长率正是我所说的“竹变”效应。

这种高速增长可能会使得国内云计算市场差距逐渐缩小。德意志银行在2017年8月就曾预测,到2020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在中国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占有40 %、27%、29%的市场份额。

不过,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谈到市场份额这个问题时提到:

我不看数据,我只看两件事,新增消费用户和用户新增消费,前者是看有没有更多的用户选择我们,后者是看已经消费的用户有没有持续扩大消费,代表他们对我们满意不满意。这两个数据才能真正反映出华为云是不是用户可靠的选择,华为云是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

在郑叶来看来,量变会发生质变,现在虽然讲份额,但是2-3年之后会失去意义。

2017年华为刚刚成立云BU时,郑叶来就一直在内部强调要沉下心来、沉住气,不要去看排名。大公司内部一定会有很多人着急,不过不要有压力,要坚持做好业务。坚持2-3年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对于建设性的意见虚心接受,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看发展空间,看用户和伙伴的选择。“如果华为云是用户的正确选择,那么华为云就会有广阔的前景。”郑叶来如是说。

华为云“软硬兼备”,“竹变”已经开始。

当代哲学家西闪在《国家的计算》中提到过这样一段话:

在现实世界的“赌局”中,帕斯卡的上帝已经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作为信仰的“未来”。它像一个永恒的奖杯,在时间的尽头闪闪发光。而计算则取代了程式化的行为训练,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思维习惯。

对国内数字化转型来说,一批云计算厂商恰恰是提供了这样“新的思维习惯”。

全部专栏